作為大眾文化時代電視平台最為廣泛的題材形式之一,綜藝節目在誕生的數十年來廣受觀眾群體的青睞,選秀節目更因其競爭制度和懸疑性,成為收視率的寵兒。然而多年來選秀節目的真實性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粉絲變現的能力也並不透明,商業價值如何估量,不啻為製作方與投資方都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2016年開年至今,隨著技術手段與網絡條件的進步,娛樂業的「新玩法」層出不窮,VR/AR等概念雖略顯遙遠,但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直播已經實實在在地到來——在線人數清晰可見,打賞金額動態顯示,一檔節目「吸粉」能力如何,變現能力強弱,其透明程度可謂前所未有。除去眾多明星紛紛投身直播行業,化身「主播」之外,多檔綜藝也將目光投向了在線直播平台,採取了以網絡直播為節目預熱的方式,提前圈粉。
直播成為全新概念平台
視頻傳播成為網絡傳媒主流形式之後,騰訊視頻、優酷土豆、樂視、愛奇藝等四大視頻平台已經可以與傳統廣電媒體分庭抗禮,由於影視劇集等傳統「基本款」內容在多年來變化較少,各大平台不約而同地將發力點選在了綜藝節目上,而各大平台差異化競爭的顯現之處,也正是獨播版權綜藝和自製綜藝這一塊萬頃良田。
傳統綜藝節目的形式林林總總,但在20世紀的「上古」時代,儘管題材可分為環球旅行、秘境探險、藝人心事等等,但無論哪一種形式都面臨著「基於內容提供方審美」這一製作模式的瓶頸,難於突破,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手段,以顛覆性方式再造綜藝新格局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此,在「真實感」方面做出探索的「演唱會版」綜藝2.0時代到來了,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為了增加節目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這一時期綜藝節目在呈現形式上多有疊代與「微」創新,卻依然不能提供參與感,通過螢幕以實時互動方式實現娛樂,依舊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值得重點探討的,是眼前已經到來的「綜藝3.0」時代。全民直播年的到來,無疑為綜藝市場增添了一座無比龐大的富礦,嗅覺敏銳者早已探查到了個中龐大的創意空間,5月4日,王寶強為自己導演並出演的電影《大鬧天竺》在鬥魚TV開設拍攝現場直播,共有超過500萬用戶圍觀,收穫滿屏的虛擬禮物;歌手林俊傑5月3日在熊貓TV推出的《林距離》中直播做飯,40萬粉絲同時上線捧場……明星投身直播藍海,已是大勢所趨。
除此之外,更有不少綜藝節目紛紛登陸直播平台進行預熱,借重實時彈幕網站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如重慶衛視與YY直播聯合打造的《大牌玩唱會》,除去邀請到黃致列曹格加盟這樣的「老套路」之外,還增加了現場互動環節,黃致列應觀眾要求跳起傑克遜的機械舞、曹格則模仿了女兒grace的經典表情,節目也因為良好的互動效果取得了累計觀看人數424萬,同時在線人數最高53萬的佳績。
直播平台成兵家必爭之地
在多檔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之中,近期熱播的實境選秀節目《最強女團》表現尤為突出,該檔節目在三大網絡平台聯動播出,截至直播結束的數據顯示,該檔節目在花椒直播的首日觀看人數為127萬,收官當天觀看人數225萬,累積觀看人數超過1437萬,同時在線人數接近10萬,粉絲贈送人氣選手平台禮物韓菲詩最強粉鑽共2944853顆;在騰訊、鬥魚兩大平台,《最強女團》也表現突出,日同時在線人數均值達10萬以上,在騰訊視頻的單日收視量超過21萬;綜合各平台數據,《最強女團》的號召力已經達到國民級人氣主播的水準。
近年來風頭無兩的偶像團體是2016綜藝的頭號熱門題材,包含各地衛視在內的多家平台均在這一領域有所布局,然而傳統廣電平台囿於溝通及播出方式,無法充分實現互動效應,《最強女團》製作方也因此果斷選擇了純網獨播這一形式,將互動娛樂性做到了極致。怎樣的表現形式才能充分展現網絡獨播的特色,同時將未來偶像的魅力全方位無死角地展現給網絡用戶?
記者從《最強女團》出品方東娛傳媒及明道工作室了解到,除了在節目直播的同時開通選手個人互動直播這一非常契合「全民做主播」時代精神的「標配」之外,節目在導播形式上也有不小的創新,例如在節目直播時利用字幕開啟導播與彈幕的互動,實時回饋網絡用戶的反應,從而「帶起彈幕的節奏」。
這一舉動無疑會極大地增強網絡用戶的參與感,豐富其觀看體驗,增加用戶黏性,但與此同時,明顯高於傳統電視直播的應變能力與工作強度,也對製作團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記者獲悉,《最強女團》在節目配套直播環節花費的心力頗巨,為期十天的直播,相應的內容策劃已經堪比一檔正式播出的綜藝節目,也正因如此,互動娛樂的效果才得到了保障,直播預熱並沒有淪為擺設,而是讓《最強女團》在正賽開始前,就有了超高的關注熱度。為期十天連續240小時不間斷播出的《最強女團》關播後,鬥魚網站的《最強女團》直播房間裡依然可以看到有網友發送的留言:「《最強女團》關播之後好無聊啊,看點什麼好呢?」
網絡主播?偶像天團?
自2014年開始,網絡直播平台開始真正走入大眾的視線,眾多草根網紅由此誕生,傳言中的網絡主播年薪也從百萬躍升至千萬門檻,對於這個年代的觀眾而言,他們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明星,而是隔著螢幕和他們有說有笑的網紅主播。
網紅能否蛻變為偶像,我們尚且不得而知,但對於一位新星而言,能夠通過直播形式迅速在粉絲心中樹立良好形象,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之一,《最強女團》選擇了「網紅」與「偶像」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進行切入,讓偶像包袱落地,讓網紅多了未來,這不是精明的營銷策略,而應當說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偶像直播期間,全民互動所積累的情感,是吸粉乃至吸金能力最踏實的保障。
「粉絲經濟學」雖然是新名詞,卻並不是新路子,一個創意如何優秀,變現能力始終是商業考量的第一位,《最強女團》在收視段表現優異,但6位最終勝出的女孩能否通過傳統市場的考驗,真正成為市場認可的亞洲女子天團,尚且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綜藝直播的時代已經到來,更無法逆轉,誰能成為下一個《超級女聲》或是《中國好聲音》,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