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總統忍無可忍 日本要挾我去得罪中國

@ 2016-07-04

柬埔寨總統忍無可忍 日本要挾我去得罪中國

日本的「南海外交」太卑劣

上月20日,柬埔寨首相洪森在該國行政學院畢業典禮上說,某個東協域外國家的駐柬埔寨大使,正在向柬埔寨及其他東協國家施加壓力,希望他們在南海仲裁案結果宣布後表態支持,否則將取消對東協國家的經濟援助。

資料圖:2013年,安倍訪問柬埔寨

但這位大使卻不知趣,洪森上月29日忍無可忍,乾脆在講話中公開點名批評稱,日本駐柬埔寨大使以取消經濟援助相威脅,干涉柬埔寨內政,「我告訴過你,洪森不會輕易屈服於外部壓力」。

洪森首相的爆料讓我們對日本大使的陰暗作為感到瞠目結舌。事實上,迄今為止,日本針對南海問題已多次上躥下跳。

剛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第一天,日本常駐聯合國代表別所浩郎1日就召開記者會,對南海問題表達「強烈關切」,並稱未來若有安理會成員國提出要求,考慮將南海問題列為安理會討論議題。

日本近年圍繞南海問題展開系列反華外交活動有四個基本考量:一是擔心中國掌握南海海域控制權,威脅日本海上貿易通道安全;二是阻止中國強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損害日本在這一地區的主導權;

三是增加在東海與中國對抗的外交砝碼,迫使中國在東海做出讓步;四是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確保美日同盟的戰略優勢地位,而這也是關鍵所在。

2015年1月,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托馬斯表示:歡迎日本將空中巡邏範圍擴至南海,以便對中國不斷壯大的艦隊力量形成制衡。

日本「南海外交」的政治背景是日美同盟深化。日美兩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周邊事態」的概念,暗指台灣和朝鮮半島,從而擴大同盟適用範圍。

近年鑑於南海戰略意義日益突出,日美又密謀繼續擴大同盟適用範圍,使其成為能夠介入世界範圍衝突的「公共產品」。「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是日美同盟深化的具體文件。

2015年4月29日,該文件發表之後,安倍晉三就表示:「在亞太地區有北韓的威脅,還有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活動及軍備擴張,防衛合作指針就是為有效應對這些狀況而制定的。」「存立危機事態」和「重要影響事態」指的就是南海。

日本推行「南海外交」可謂不擇手段。對於第七艦隊司令的巡邏要求,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2015年2月3日表示:「日本軍事領導層計劃研究美方建議」。

雖然日本尚未下決心走出巡邏南海的一步,但2015年5月12日,日菲在南海爭議海域附近首次舉行聯合演習。2015年9月25日,中谷元再次表示自衛隊將商討如何參與南海活動。

另外,在國際舞台上,日本也不失時機地批評中國不遵守國際法。在近年來的歷次G7峰會上,日本都把海洋議題塞進相關文件內容中。為讓「南海外交」收到效果,日本還使出陰招,用不光彩的手段,以取消經濟援助向其他國家施加壓力,企圖達到政治目的。

然而,日本的「南海外交」也著實讓人費解。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如果從一開始就有日本參與策劃的仲裁庭合法,為什麼日方還要暗中操作?如果仲裁是正義的,為什麼還要不遺餘力製造輿論?

如果仲裁結果是公正的,為什麼還要以卑劣手段拉票以求支持?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有些域外國家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中國一直堂堂正正、坦坦蕩蕩,不像有些國家從一開始就陰暗齷齪、猥瑣卑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