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前,中俄幾無交往,相互之間也幾無聯繫。 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既是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也是中俄之間的第一次重大外交事件。這份條約被認為是雙方在完全平等的條件下簽訂的,對此眾說紛紜。個人以為,清朝康熙皇帝在明顯獲勝的情況下,卻放棄了貝加爾湖以東的大片領土,這其中有為了日後剿滅葛爾丹的考慮。即:戰場獲勝,再輔以利誘以穩住沙俄,避免其倒向葛爾丹一邊,與之勾結共同對付我國。
最後的結果基本符合康熙的預期,他穩住了沙皇,而後全力剿滅葛爾丹,大獲全勝,並將其地盤納入治下。此勝意義非同凡響,因為葛爾丹極盛時的地盤已經相當遼闊——西起巴爾喀什湖,東至中國東北,北到貝加爾湖,南抵長城沿線,面積逾300萬平方公里,對新興的清廷是個巨大的威脅,相當於漢初的匈奴或唐初的突厥。康熙不僅打敗了葛爾丹,而且對人口稀少的茫茫草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實為千秋功業。今日中國的疆域能夠包括新疆、內蒙,康熙居功至偉,也證明了康熙皇帝贈與沙俄部分領土以換取其中立的策略是高度現實主義的,是非常英明的。 此時的中俄都處於強大的歷史上升階段,只不過較量發生在中國家門口,距離俄國太遠,所以,戰場上俄國沒占什麼便宜,只是由於清廷的外交考量而收穫頗多。 此後百餘年,中俄之間並無大事發生,只是在中亞一帶,沙俄通過不斷的征戰,將國境線推移到了中國的一側。此間,中國在閉關鎖國中不斷沉淪,而沙俄則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曲折的走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