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毀孩子的七大家長行為「黑名單」,你可能天天在做

@ 2016-07-03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做父母的,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呵護。但是,科學育兒的口號,喊起來簡單,真貫徹起來還真不容易!一者新手爸媽缺少育兒經驗,二者老人仗著自己帶大過幾個娃,各種民間錯誤經驗的加賦,讓你難以一展好媽媽的「拳腳」。 誠然,不論怎麼說,該學習的必須學,該堅持的也還得繼續堅持, 但若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涉及到以下七種家長行為,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請務必中止……

一、怕孩子哭,無休止滿足零食要求

通常發生在年歲較長孩子身上,屬於頻率極高且嚴重錯誤的家長行為! 首先,家長怕孩子哭,給孩子吃垃圾零食,於健康無益——長期食用添加劑過多的零食很可能影響發育期孩子的大腦神經!

而且,當孩子摸到「只要流眼淚,就能要到好吃的」這個家長軟肋,很快就會掌握以哭鬧發脾氣的方式來要挾家長以達到食慾的滿足,直接惡果就是,孩子的品性變得更加任性。

二、家長嚼食喂孩子

各位爸媽,您知道嗎?孩子極易感染的幽門螺旋菌(致病菌,感染後可能誘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源自大人口腔的傳播,很有可能就是您一不小心傳給他的,一般通過家長嚼食喂孩子、家長用自己用過的餐具喂孩子等方式,因此,我們建議,孩子的餐具儘量要專用。

三、怕孩子冷給孩子穿太多

嬰幼兒末梢血液循環差,會出現手腳涼的現象,是很正常的。而大多家長錯誤認為,是因為寶寶穿得不夠暖!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由於給給他們穿得太多,一旦活動便會出汗不止,皮膚血管擴張,衣服還浸濕不即使擦乾,反而更容易「著涼」感冒。

四、無邏輯的勸慰孩子

寶寶學走路時摔倒了,撞到了無辜的「桌子「,一些家長為止住孩子的哭聲,就煞有其事地打起了桌子:「寶貝,疼了吧?都怪地,撞我們,打它」,殊不知,總以思想來勸慰孩子的行為,只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信息,讓孩子認識蠻橫與自私,學會推卸責任。不屑於自我總結和糾正,長大後甚至變得自欺欺人。

五、小心謹慎,諸多限制

小孩子因好奇出現「破壞」、「搗亂」等看似有冒險性但卻又有創新性的探究行為,家長切莫急著阻止和評判! 這樣等於泯滅了孩子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羞怯。

六、家有淘氣寶,邊追邊喂飯

「來,再吃一口!「 孩子愉快的追玩具,媽媽滿頭大汗的追著喂飯。這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橋段,在科學育兒經里,也是極不可取的!這樣做,將直接導致三個嚴重後果:1. 影響消化吸收;2.媽媽追著喂飯可能會讓孩子吃飯過量,出現小兒肥胖;3. 習慣於「喂飯」的孩子,通常長大後難以獨立、容易產生依賴心理。

七、過早用學步車與學步帶

較小孩子坐學步車,他全身重量壓大雙腳上,往往是用馬蹄足的形狀行走,長此以往,容易引起下肢畸形。育兒專家建議,走路是一個自然發育的過程,家長無須過早干預。

以上這些家長錯誤育兒行為還望儘早避免。快轉給你的新手爸媽朋友吧, 爭做靠譜家長刻不容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