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你的孩子說話早了還是晚了?

@ 2016-07-03

寶寶剛出生就會哇哇大哭,隨著一天天長大,寶寶的語言就會從「哇哇哇」逐漸發展到「啊、嗚、一、哦*#¥%……&*」,再到「媽媽、爸爸」,開始豐富多彩的語言生活。

正常寶寶的語言發育是有規律的,來看下介個「語言發育時間表」:

TutorABC擴大徵才挑戰月薪80K~250K Join us now!

1-3個月:啼哭,輕輕發聲,咿呀發聲,尖叫,發笑。

3-6個月:可以用不同的聲音表達感受,可以對大人說的話做出回應,能發出「b,p,d,t」的輔音和「a,e,i,o,u」的元音,並能模仿大人發出連續的音節。

6-9個月:模仿說話,能和媽媽有意識地對話。

9-12個月:會叫「媽媽、爸爸」並能準確運用,愛模仿新的聲音,能比較準確地模仿字、詞發音,並能主動進行極簡單的語言交流。

12-18個月:發音時可以變化聲調,開始使用「這個」。當被提問「這是什麼」時,能說出物體的名稱;能用手勢表達需要;能說出4-6個字的名字,能模仿短句。

一般寶寶在1歲或1歲半以前,語言能力就已經有了明顯的發展。如果到了2歲或2歲後才開始說話,或到了3歲還只能說很少的幾個簡單的詞,不能說句子,寶寶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差很多。

如果排除了生理原因,就要考慮寶寶的心理、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環境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爸爸媽媽少言寡語,寶寶就會缺乏學習語言的環境。

如果爸爸媽媽對寶寶的要求過高,寶寶發音一出錯就要立即改正,總是不斷催促,寶寶就會慢慢害怕說話,語言表達的慾望就會被抑制。

爸爸媽媽說話過快、過長、過於複雜,寶寶總是很難模仿,也會慢慢放棄。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照顧太「無微不至」,常常在寶寶發出需求前就已經滿足或總替寶寶表達需要。長此以往,寶寶就會習慣不再表達需求,說話沒了動機,自然也就說得少了。

爸爸媽媽包辦寶寶的一切,不僅會使寶寶說話少,以後無論做什麼事寶寶也都會習慣讓爸爸媽媽做,性格也會變得脆弱、任性。

打開微信,搜索十月呵護公眾號,各大醫院的產科專家團隊,為您提供在線健康諮詢和上門產檢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