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那麼一晃,哥哥已經7歲,弟弟也4歲了,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很多事,一經回顧,就會發現當時的漏洞百出。在孩子教養的問題上,犯錯都是因為無知,可是我們又經得起幾次試錯……
1全母乳還是混合喂養?
七年前的夏天,第一胎臨產,作為順產和母乳喂養的堅定分子,超過預產期一周的我,坐在醫院的床上惶惑難耐,最終,難以承受醫生「狂轟亂炸」的心理戰,我在倉促慌亂中被推進手術室,向手術刀低了頭。
當孩子被醫生抱著,用粘著羊水和胎脂的小臉貼上我的臉時,我本能地躲了一下,這本能,是我還沒準備好和一個素未謀面又讓我挨了一刀的小傢伙在瞬間變得親密無間。
我甚至沒有心心念念要仔細瞅瞅這個孩子的衝動,他的眉毛像誰,嘴巴又像誰,我似乎不那麼迫切地去追索。我,一個手術後需要平躺六小時,滴水粒米不能進的我,為了防止淤血在體內聚積,還要忍受護士在新傷口上不斷的按壓,她每推開門的那刻,我都感到絕望要將我吞噬……那撕心裂肺的疼痛,我明白,只有自己可能承受,誰也幫不了你。所以,當時的我,也只能自顧自了。孩子,就讓他們照顧吧。
第二天一早,孩子黃疸了,以醫生的經驗,這麼快變黃,很可能是病理性的,立刻聯繫兒科,就這樣,哥哥的住院讓我們剛一見面就被迫分開長達九天。
說了這麼多,不是想痛說革命家史,是想說,剖腹產加上出生後的分離,擺明了,母乳量上不來啊。
雖然我每天不遺餘力地使用吸奶器,用腳趾頭想,也知道完全比不上孩子那本能的吸吮力。出院後,由於順產計劃落空,我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全母乳喂養上,以期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生長。
在月子即將結束時,哥哥的體重只長了二兩!對,你沒看錯,二兩,正常孩子都是兩三斤的樣子。此時,面對數字,在家人們小心翼翼的勸說下,我才不得不給他添加了奶粉,開始了混合喂養之路。
畢竟,讓孩子吃飽,才是天大的事情,母乳和奶粉,幹嘛那麼糾結呢!
你說我執拗,是的,我承認,零經驗的人一般會走兩個極端,一是固執己見,二是盲從別人。
2孩子哭了,抱還是不抱?
接下來講講我是怎麼盲從的。
臨近滿月,社區醫院會指派一個醫生到家裡進行新生兒和產婦的訪視,哥哥月子裡總是哭,現在想起來就是餓的嘛。他哭了,我們會過去看看,然後抱起來安慰一下,結果,這個年輕的醫生來了,她是這麼說的:「他一哭你就抱,他以後就變成一個高需求的孩子!不但要抱,還要抱著來回走!」
這麼多年了,我之所以清晰地記著這句話(其實不單是這句話,我還深深地記住了她說話時那種輕慢的表情),只是因為,這句話太坑人了……
作為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新媽媽,任何人的一句話,都可能攪動你本來就不安穩的生活。這句話讓我很憂心,於是我下定決心,孩子再哭時,我不理他。這個時刻來得很快,因為他根本就吃不飽,我就看著哥哥獨自在小床上,小手揮舞,小臉漲紅,哭得撕心裂肺,為了避免外公外婆衝進來,我先安明告示然後關上房門。
然後,他不屈不撓地哭了整整半小時。前十分鐘,我靠那位醫生的話支撐著自己,「孩子啊,你別怪我,為了以後,你先忍忍!」第二個十分鐘,我就想,這孩子怎麼那麼大勁頭兒,心底產生一絲疑惑,畢竟,看他那麼難受……有點不忍心。最後十分鐘,糾結不安的情緒越來越重,可是我又不願意認輸,還是外公進來一把抱起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說了一句「都哭壞了……」
哭半個小時就能哭壞是不大可能的,可是我不禁問自己,孩子哭是為什麼?我有沒有必要讓孩子這麼哭?我從書架上拿出《希爾斯親密育兒百科》(還好有先見之明,預備了這本書),翻開後看到這段話:
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天生就有判斷和回應寶寶行為的直覺。母親和寶寶就如同接收裝置和發射裝置,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就能達到無障礙交流,即使是錯誤的回應,也總比沒有回應要好。
寶寶一哭,就把他抱起來。這方法聽起來簡單,但是很多父母都不這樣做,他們讓寶寶一直哭下去,因為他們認為不能「縱容」寶寶的「壞」習慣。但是嬰兒是不會有「壞」習慣的,他們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和你交流。
哭聲沒有得到回應的寶寶並不會變成一個「好」孩子,(雖然他可能安靜下來),他只會變成一個灰心喪氣的孩子,因為他覺得他無法與你交流,也沒有人會來滿足他的需求。
看完以後,感到很安心,原來順應自己的內心,就好……
我們為什麼生孩子,是為了一出生就以「為他好的名義」和他作對嗎,我們希望孩子健康、活潑、堅強、勇敢,可這希望多麼虛無縹緲,還是要做點什麼。
說到底,就是要了解孩子,通過科學的育兒知識去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過無時無刻的關注去體察眼前這個寶貝與眾不同的天賦氣質。了解他,建立起親密的依賴關係,這才是親子關係和教育的前提。
哦對,我們來聊聊關係。
3經歷未知前,需要為孩子做鋪墊嗎?
懷孕時,很期待性別,並非特別期待其中的某一個,對我而言,男孩和女孩都是好的,我只是實用主義而已,不喜歡懸念,希望能預先將衣服的顏色,用品的款式準備妥當。這也是我多年的行事習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預先了解下一步,有方向就不會困惑。
但是對於孩子,如果等待他的是一件他並不期待的事,就不要提前告訴他,因為孩子的小心臟啊,還是嬌嫩了一些。
哥哥一歲以前去打疫苗,不需要解釋去哪裡,不需要解釋幹什麼,疼了哭了安慰一下就好。可是一歲以後,一出門,哥哥就會問今天去幹什麼?我會說「我們去玩兒滑梯,但是我們先去拐個彎,再回來玩兒!」一路上,就看哥哥興高采烈,因為他只知道自己離滑梯越來越近,卻不知道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大關口等著他。
到了醫院,哥哥開始覺察出什麼不對,估計心裡正嘀咕「這裡好像有點兒眼熟,空氣中瀰漫著危險的氣息……」,通常,我會陪孩子在門外等著,外婆去排隊簽注射單,等快到了,我再帶孩子進去,一是裡面人多空氣不好,二是哭會傳染也會製造恐慌。
從邁向醫院門口的高台階開始,哥哥的小身體就開始做掙扎之態,小胳膊亂揮以示抗議,好不容易在醫生面前坐定,擼胳膊挽袖子時,我才正式宣布:「打針,是有點疼,但是很快的,媽媽陪著你!」
從扎針到哭完,也就十分鐘,對孩子而言,這十分鐘的不愉快,很快就能過去,可是你如果從出門前就告訴他——我們今天去打針,那估計十分鐘連門都出不了,也許還要搭上一上午的時間和好心情。
你是不是質疑我在親子關係中的不真誠,還想問我這叫欺騙嗎?我答曰:這叫迂迴。
如果你想和一個小p孩兒直來直去、坦誠相向,你絕對會累死,所謂鬥智斗勇的能力,也需要不斷精進。
哥哥打疫苗一直是這樣的,到了兩歲半以後,才慢慢對他直言相告,因為他知道,我不會騙他,他也明白打針就是疼那麼一下,我漸漸以為孩子的承受力已經到了可以和我媲美的程度。你看我挺明白的吧,但是也一陣陣犯糊塗,孕傻加產傻,無可奈何!
三歲要進幼兒園了,入園體檢中有一項是抽靜脈血。我開始糾結了,是不是應該提前告訴他,畢竟打針和抽血不一樣。於是我就這麼乾了,而且說得很細,那場景感,猶如置身其中,不到三歲的哥哥,默默聽完,沒說什麼,我以為我成功地為孩子做好了心理鋪墊。在體檢的前幾天,又自認為恰到好處地提醒了他幾次。種種行為,當然都是出於讓他「有所準備」的好心,可是事情證明,這種好心還是不要的好。
體檢當天早上,哥哥在路上就露出不安的神色,到了醫院,他找各種理由停留在門口的小賣部不走,買完這個要那個,買完那個要這個,好不容易走到二樓,先進性常規檢查,讓他上秤稱一下體重,簡直就像要殺了他一樣,瘋狂地哭,各種不配合,抽血也是被強按著進行的,哭鬧後安撫了很久才平息。事後,我才發現自己真是多此一舉,人家醫院把兒童的體檢流程做得非常合理,和成人正相反,將抽血放在了最後一項,不說也知道,就是為了縮短孩子惶恐的時間啊。
育兒之路,難免犯錯,因為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即使有本能,有方法,你終究也跳不過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的長短和所達到的效果,是你可以把握的。
《大學》里說:「...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誰說不是呢,哪裡有先學會怎麼養孩子然後再嫁人的道理。
精力有限,我們大多只能關注於眼下,從孕育、生產到育兒,我們慢慢地將大自然賦予的母親本能釋放出來,如此,我們就會願意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基於這個目的,我們就願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繼而,通過各種渠道去吸收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面臨層出不窮的問題,仔細回想,這些問題恰恰正是我們與孩子可以共同成長的紐帶。迎面而上,順勢去解決它們,就好,不需要預習,不需要提前惶恐,只需要活在當下的每一天裡,自信地做孩子唯一的與眾不同的媽媽。
所謂的與眾不同,只是因為你是全天下最了解他最愛他的那個人,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