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寶寶總是夜醒哭鬧?這位兒科醫生媽媽的回答句句走

@ 2016-07-03

導讀 當我們滿懷期待地看到寶寶那張粉嫩的小臉,也許好多媽媽並未預想到,接下來要做的將會是為他們的睡眠問題而「艱苦奮鬥」——入睡困難、頻繁夜醒、半夜啼哭,許多父母會以為寶寶這樣的睡眠很不好。請你先放輕鬆,這只是2歲前孩子天生的夜間需求而已。這篇文章會從人性角度幫你剖析寶寶總在夜裡驚醒哭鬧,是怎麼回事?

半月記

兒子森森出生半個月後,便有了足夠的精力長成了一個夜間「小惡魔」,經常是整夜都無法安睡,需要各種安撫,一放下就醒,時不時哭鬧。那些日子,幾乎每晚的凌晨3點,我都是在抱著一個哭聲洪亮的孩子在地板上走來走去度過的,全家人也因此手忙腳亂、疲憊不堪……

儘管自己是一名兒科醫生,但是不得不承認,初為人母,一樣會對許多育兒問題束手無策。當時,我的同事以及家人都認為,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睡眠,就應該讓他從小養成獨自睡眠的習慣,哭了不能馬上就抱起來,要用循序漸進的應答方法,來解決夜間睡眠問題。比如,今天讓寶寶哭30分鐘,明天讓她哭20分鐘……幾天之後自然就好了(即網傳的美國育兒)可是,當我在嘗試著使用這些方法的時候,卻發現,情況並不樂觀,反而愈演愈烈,孩子哭鬧更加頑固,而作為媽媽的我,也不僅是筋疲力盡,而且備感心疼。

於是,我開始考慮如何對付孩子的哭鬧和各種睡眠問題。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有過很多擔心和糾結……

終於,我在網路上遍尋育兒專家發現,原來對小寶寶而言,好睡眠還真不是你想的那樣一覺睡到大天亮。當我深入了解了孩子的睡眠方式後,發現頻繁夜醒有助於滿足孩子的各種夜間需求,是大自然賦予嬰兒的一種本能。這讓我喜不自禁,原來這就是孩子的身體在「調皮」而已呀。

專家說,正常睡眠可以分為兩種主要狀態:淺睡和沉睡,兩種睡眠方式相互循環交替進行,平均每90~110分鐘循環一次,每個晚上循環3~5次,在兩次循環期間伴有短暫的清醒,這時候寶寶可能會醒來,之後再通過安撫入睡。嬰兒期淺睡眠狀態,能占到總睡眠時間的50%,所以嬰兒期每晚醒來三五次,是完全正常的。

而且,更令我難以想像的是,嬰兒的頻繁、短時間的睡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一定好處的。易醒的淺睡眠,可以幫助寶寶表達飢餓等生理需求。於是,我不再糾結於頻繁夜醒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我開始放寬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用一種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女兒的夜間睡眠。寶寶每次半夜醒來,我都會關於寶寶是否餓了、尿濕了、太冷或太熱,是否有鼻塞、發熱等疾病情況,只要這些情況都沒有,就放心了,也會坦然接受她頻繁醒來這個現實。

所以,一覺睡到天亮,那都是1歲以後的事了,各位爸媽別急於糾正孩子,要轉變自己的心態,儘量與孩子達到協調。

三月記

記得森森3個月時,開始對外界充滿好奇,稍微有點動靜,便會打斷他吃奶。導致白天不好好吃,晚上反而越來越頻繁。於是,我一次次試圖拔出乳 頭,他便再次驚醒,十分慌張地像想要抓住什麼,一晚要反反覆復好幾次……實際上這對孩子並無多少影響,可是這樣對媽媽卻是非常疲勞的經歷。怎麼去改善呢?後來我終於想到一個好辦法。

首先,增加白天的奶量,減少進食干擾,儘量固定地點,避免各種刺激,保證一次有效足量的哺乳。夜間鬆開奶 '頭,孩子會因為壓力改變而驚醒,於是當給他拔出乳 頭時,我會在他努嘴尋找時,用手輕輕地推下嘴唇,閉住嘴唇。6個月齡後,我會逐漸減少她的夜間奶量需求,會在她夜醒時採用安撫、輕輕拍背、喝水等方式減少一頓夜奶,逐漸拉長夜間喂養時間。同樣,隨著孩子的成長,自身淺睡眠時間減少,晚上睡得越來越好,醒來次數減少,實現了自然的夜間離乳。

兩周記(彩蛋篇)

森森2歲了,仿佛一切都變得不同。他很少在頻繁夜醒,而是玩睏了就自顧自地睡;教他念兒歌,兩歲前可以流利的背下鋤禾日當午,兩歲後卻很難再讓他乖乖跟我誦讀;當我帶他逛街時,發現很多遊玩設施的自助餐廳,2歲後開始收費;恍然領悟,他已經不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人了。

2歲已經不需要母乳,但我卻依然惦記著孩子跟著奶奶有沒有吃飽。最大的變化,莫過於那天加班,我怕孩子想念,便找藉口早走,滿心歡喜地終於見到他時,森森這個認真看著繪本的小傢伙,只是把眼睛抬起來說了句:媽媽回來了。於是,我再一次感受到作為媽媽的失落,孩子不夜醒了,伴隨著的是作為小嬰兒時期的親密一去不復返,那種趴在你懷裡一旦放下就大哭的黏膩,也早成為另一種回憶。

孩子的眼睛一旦能看清世界,媽媽就成了他身後困惑時的一個肩膀,有太多的東西想玩,太多東西要學,只有去了陌生的地方,才緊拉著我的手。於是,我便也放棄了糾結,愉快地順水推舟,決定每隔一段時間,都讓母愛放放假。但寶寶所到之處,我都會提供強而有力的保護。 因為在媽媽眼裡,他永遠是你的夜間「小惡魔」,永遠是我的大人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