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翻譯官》這部偶像劇已經劇中,但劇中的男主角程家陽這名出色的翻譯官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僅語言流利,而且熟悉外交禮儀,在各種外事場合都能做到文質彬彬而且有禮有節,讓所有的外國友人都為之傾倒。雖然電視劇中有所誇張,但是這也並不是不可能。因為其實在清代也有一個這樣的高級翻譯+外交人才。說出來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會相信,這個人就是清代巨貪和珅!
和珅!這不是在電視劇中和紀曉嵐鬥智,在相聲中和劉羅鍋斗勇的肥頭大耳的蠢貨嗎?他不是一貫不學無術,只是仗著自己擅長吹噓拍馬屁獲得皇帝歡心,然後乘機貪污弄權的小人嗎?他怎麼可能有語言天賦呢?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可真就是被影視演繹的形象給騙了。
和珅弄權腐化、把持朝政,把清中期的官場搞得烏煙瘴氣。就這點而言,此人的確不是什麼好貨色。但如果因為此全盤否定他,就覺得他是絲毫沒有本事的馬屁精,那就太小看這個人的本事了。俗話說得好,大奸大惡之人往往也有大智大才,這句話用在和珅身上還真不過分。和珅不僅是個外語天才,而且還是當時乾隆朝拿得出手的唯一能精通多門外語的外交人才。
和珅相貌應該極其出眾,至少不會比劇中的男主角差。從他能被選入咸安宮官學這種要看長相的學校,就可知其相貌應該不差。而根據當時許多同時代人也在筆記之中記載,和珅他不僅長得不差,而且還相貌堂堂很出眾,讓人一見便有好感。
和珅這人相當聰明。他早年家境並不是很好,家裡是請不起什麼教師的。唯一的優勢就是他是正兒八經的旗人,父親又是為國捐軀,屬於烈士子弟,所以能享受當時的優惠政策在咸安宮官學讀書。據說,讀書時期的和珅是個學霸,博學強記,到後來甚至精通漢、滿、蒙、藏四門語言,乾隆朝堂之上雖然大臣眾多,但是能精通四門語言的也就他一個人。
當時乾隆用兵西北邊疆,由於當地局勢複雜,往往涉及和邊疆的少數民族交流,這些相關的文告、露布的事宜全是由和珅這個外語行家操作。
據《八旗通志》記載:「去歲用兵之際,所有指示機宜,每兼用清、漢文。此分頒給達賴嘲嘛及傳諭廓爾喀敕書,併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曉西番字者,殊難其人,惟和珅並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整個朝廷,也只有和珅一人能夠負責辦理這種重大外交文件的起草和撰寫,由此可見其語言造詣。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之後,基本上乾隆就把負責接待朝鮮、英國、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緬甸、琉球(沖繩)和南掌(寮國)等國使者的任務全部交給和珅,讓他負責和這些國家的外交事務。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清政府迎來了中外關係史上最重大的外交事件——馬戛爾尼訪華。當時馬戛爾尼帶領英國使團一行共八百多人,期望與大清建立正常邦交,進一步擴大對華貿易。這是清朝外交史上第一次如此重大的外事活動,乾隆對此非常重視,指派和珅作為中國政府接待的總負責人,並且定下了「接待遠人之道,貴於豐儉適中,不卑不亢」,「不可意存玩忽,不可過於優待,轉為所輕」的基調。
在這次外交交往中,和珅獲得了馬戛爾尼極高的評價,雙方在覲見禮節上爆發衝突,英使團堅持以謁見英王陛下的單膝下跪,而中方則要求按覲見皇帝的禮節「三跪九叩」,雙方爭執不下,一度談判瀕臨破裂。和珅在兩邊調和,說服乾隆免了英國使團「三拜九叩」之禮,但也拒絕了英人親吻手背的禮節。
在交涉中,英人對其印象極好,認為他「保持了他尊嚴的身份……態度和藹可親,對問題認識尖銳深刻,不愧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從對他極高的評價來看,和珅很可能也懂英文,甚至對西方禮節也有可能略知一二,所以才給英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此次外交活動中,和珅的外交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既維護了中國的大國尊嚴,又沒有任何失禮,讓英國人挑刺。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和珅還真算是一名「親愛的翻譯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