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出生就給我這個當兒科醫生的爸爸出了一道難題:出生10 來天,孩子出現頻繁腹瀉及便血,夜間腸絞痛明顯,面部出現濕疹樣表現。經過對媽媽飲食的仔細甄別排查,將元兇定位在牛奶蛋白上。於是讓媽媽通過避食一切含有牛奶的食物包括蛋糕、含牛奶餅乾等,寶寶大便逐漸好轉。現在1 個月過去了,寶寶已經完全擺脫了腹瀉、濕疹及腸絞痛的困擾,我這才有時間來寫寫關於「牛奶蛋白過敏」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到後來者。
如何發現牛奶蛋白過敏?
一般在臨床上,牛奶蛋白過敏的診斷包括3 個部分:
牛奶蛋白攝入史
這包括孩子是否用配方奶喂養,媽媽飲食中是否包含牛奶,以及奶製品(注意有許多餅乾、蛋糕等均含有牛奶蛋白)。
過敏症狀體徵
例如皮膚濕疹;出現不明原因的嘔吐、腹脹腹瀉、便秘,腸絞痛明顯,甚至大便帶血;呼吸道症狀,寶寶頻繁出現不知原因的咳嗽、打噴嚏等感冒樣症狀,嚴重的還會發生哮喘。部分寶寶會出現自我保護性的「拒乳」。
食物迴避加激發實驗
當寶寶攝入牛奶蛋白後有上述反應,但停掉不吃後症狀有好轉,表明迴避實驗陽性。迴避實驗陽性之後再攝入牛奶蛋白,症狀又出現了,表明激發實驗陽性。
通俗地講,即當我發現寶寶出現腹瀉便血後,還出現夜間腸絞痛明顯,同時不斷增多濕疹樣皮疹。所以我考慮可能是腸道過敏,於是在繼續母乳喂養的同時,換用深度水解奶粉補充不足的奶量,還讓媽媽嚴格避食含有牛奶、雞蛋、海鮮魚蝦、大豆以及堅果類的飲食。數天後寶寶症狀好轉,同時逐漸添加可能性小的食物(像大豆、淡水魚),然後是雞蛋和牛奶。最後我把元兇定在了牛奶蛋白上。
寶寶症狀何時才能改善?
一般立即出現反應的過敏症狀,媽媽只需要持續3~6 天的迴避。而如果是遲髮型的過敏反應,媽媽迴避牛奶蛋白需要持續14 天。
怎樣進行迴避激發試驗?
如果出現以上反應,且媽媽避食牛奶後,寶寶的症狀沒有任何改善,那麼可能牛奶蛋白過敏的診斷是錯誤的,應繼續尋找其他食物導致的過敏或者腹瀉可能的原因。如果媽媽避食後孩子症狀消失或好轉,之後媽媽可再次進食牛奶蛋白,繼續吃奶製品。若寶寶過敏症狀再次出現,表示牛奶蛋白過敏可確診。
哪些食物是致敏兇手?
食物過敏原存在一定的地域特點,這可能與遺傳、文化和飲食習慣有關。根據一些調查發現,對於兩歲以內的兒童,最常見的過敏原是雞蛋,其次為牛奶,其後依次為蝦、魚、花生、大豆、燕麥及橘子等。而國外兒童最常見的兩類過敏原與我國兒童相似,也是牛奶和雞蛋,花生過敏率則排在第三位,我國兒童對於花生過敏相對較低。法國芥末過敏多見,新加坡燕窩過敏比較常見,西班牙及葡萄牙魚過敏較為多見。所以,第一種給嬰兒引入的輔食應是易於消化而又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通常是穀類,其次是蔬菜和水果,而應避免過早添加以上容易過敏的食物。
媽媽的飲食應注意什麼?
要仔細甄別生活中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牛奶、酸奶、奶酪自不必說,還有很多餅乾、糕點等,在製作過程中可能添加牛奶蛋白。購買食品前應先閱讀食品配料表,避免不經意的攝人。
牛奶蛋白過敏的寶寶,往往同時會對雞蛋及大豆過敏,所以媽媽在飲食添加上要格外小心這些食物。
美國醫學研究院推薦的哺乳期女性膳食鈣攝入量如下:14~18 歲為每天1300 毫克,19~50 歲每天1000 毫克,以及維生素D600 國際單位。避食奶製品期間,鈣攝入可能會不足,每天應通過一些鈣和維生素D 的復合製劑補充。
牛奶蛋白迴避通常需持續3~6個月。
母乳不夠怎麼辦?
對於母乳不足的情況,除了媽媽要避食牛奶蛋白以及其他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外,還可以添加胺基酸奶粉或者深度水解奶粉,注意有不到10%的牛奶蛋白過敏的患兒不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故在最初使用時,應注意有無不耐受表現。如果不能耐受深度水解奶粉,則要換用胺基酸奶粉喂養。牛奶蛋白迴避通常需持續3~6 個月,在決定是否恢復常規飲食前,應由兒科醫生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