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麻醉其實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所有麻醉都有風險,沒有絕對安全的麻醉藥,但是作足準備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
麻醉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程序,而我發現大多數毛小孩的家長對麻醉流程持有不少誤解或不是那麼清楚,聽到麻醉就像見到鬼一樣,所以我想非常簡單的說明一下,全身(氣體)麻醉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術前評估
術前評估為的是在麻醉前了解動物的身體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用藥,醫生會需要知道的基本資料包括狗狗貓貓的:
品種:某些品種對麻醉藥的反應和一般狗貓不同,會依需要調整劑量或用藥。不同品種的麻醉風險也不同,例如短顎品種的狗和貓在麻醉時就特別需要注意上呼吸道阻塞的問題。此外品種常見遺傳疾病也會是考量點之一。 年齡:年齡也會影響用藥劑量,年輕狗貓需要的劑量就會比老年動物高一些。 個性:容易緊張或激動的動物所需的劑量會較高,有些特別粗神經的狗貓甚至可以不需要(或是非常低劑量的)術前鎮靜就能平順導入麻醉。 重大疾病:有心臟、腎臟、肝臟或代謝系統疾病在麻醉上需要注意的地方各有不同。肥胖也是影響麻醉風險的因子之一。 目前用藥:為了避免和麻醉藥產生交互作用,事前告知醫生看是要暫時停藥或是更換麻醉藥種類。
以上都需要主人提供,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過去的血檢記錄或簡單的病歷帶給醫生參考,在麻醉前醫生會再幫狗狗貓貓做一次全身理學檢查,包括心跳呼吸音、全身觸診和血壓等。如果發現異常,視手術的緊急程度而定,一般會先將動物的身體狀況儘量調整到最佳狀態再接受麻醉。
術前準備 禁食禁水:我遇過不少主人沒有預約直接牽著狗走進醫院說他的狗要結紮,多半會被醫生告知因為沒有禁食禁水無法當天手術。禁食禁水的重要性在於,當狗貓處於麻醉狀況下時胃通往食道的括約肌是鬆弛的,這時如果胃裡還留有食物很容易因為姿勢的關係逆流,如果運氣不好被吸入氣管還有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動物年紀很輕(小於4月齡),長時間禁食可能會引發低血糖,不可超過四個小時。一般成年狗貓只需禁食6小時,禁水則只要半小時到一小時即可,幼年動物甚至可到術前給藥時再開始禁水。 留置針:醫生會先在動物手上裝上靜脈留置針,一來是大部份的前導麻醉藥物需要經靜脈給與,二來提供管道在術中補充輸液,最後是能在緊急狀況下第一時間給藥。緊張的狗貓多半會在給了術前鎮靜後再上針。 術前給藥 鎮靜:術前鎮靜的用意是讓狗貓冷靜下來,降低牠們的焦慮程度,這麼作可以減低接下來前導麻醉和術中麻醉所需的劑量。這部分是依動物狀況決定,個性溫和冷靜的動物或許不需要鎮靜就可以導入麻醉,身體狀況差的動物或緊急手術時可能也會省略鎮靜這一步。 止痛:止痛發揮藥效需要一段時間,在術前給止痛藥目的有點像是防颱準備,減少術中動物的疼痛感,同時也能減少麻醉藥用量。 前導麻醉
前導的作用是讓動物快速進入麻醉狀態讓醫生能夠插管確保呼吸道順暢並接上氣麻機,這是必須的步驟,在只有鎮靜的狀況下插管一來很困難,二來動物會很不舒服且容易受傷。
術中監控
手術中醫生會監控最基本的生理值心跳、呼吸、體溫、血氧和血壓,此外有些動物會需要額外監控心電圖或二氧化碳。
術後恢復
這其實是很常被忽略的環節,術後恢復和麻醉本身一樣重要,60%的併發症(包括死亡)其實是發生在術後恢復這段期間,術後三小時尤其關鍵。動物在這段期間需要持續監控血氧、血壓和呼吸狀況,牠們需要安靜的環境和保暖,所以不要急著在這段時間探視牠們。
最後如果你對於麻醉有任何疑慮,記得在術前和醫生討論,不要因為擔心麻醉風險而不敢讓家中狗貓結紮,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