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三個角作為求愛炫耀和建立領地的三角恐龍
三角恐龍
三角恐龍的頭部有3個角,這一奇特結構成為科學家具有爭議的話題。科學家們通常認為三角恐龍的角可以保持它們的脖頸,或者在搏鬥中成為致命武器。但目前許多人認為這3個角只是求愛期炫耀自己和建立領地統治權的工具。
2.「炫耀野性進化」的棘龍
棘龍
棘龍背上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米,長棘之間可能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展示物。根據最近的估計,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甚至大於暴龍、鯊齒龍,但毋庸置疑比南方巨獸龍稍微細長一些;這些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2-17米,高度約為7米,體重為9公噸,但不是所有人員都接受這些數據。
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里諾(Paul C. Sereno)說:「這種帆狀鰭可使它的體重增加,使它更容易被獵物所嗅覺,但這種結構對於它而言並不占據優勢。因此,我認為這種身體結構只是一種身體炫耀,它試圖在證明:『嘿!我可以長著5英尺長的帆狀鰭,我十分健康,我比你的體型更大!」
3.脖頸用於博得異性歡心
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著,因而十分僵硬,轉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著它蛇一樣的小腦袋。馬門溪龍和一個網球場一樣長,但它的身體卻很「苗條」。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於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龍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龍生活的地區覆蓋著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著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隊的馬門溪龍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龍夠不著的樹頂的嫩枝。馬門溪龍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後。在交配季節,雄馬門溪龍在爭雌的戰鬥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長頸鹿有一個奇特的動作,配偶之間喜歡將彼此的脖頸纏繞在一起。而這很可能就是馬門溪龍長著如此長脖頸的秘密所在。
4.長著公牛角的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是大型肉食性恐龍類群中的成員。這個類群中包括著最厲害的、最著名的恐龍,如霸王龍和異龍。它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頭,剔肉刀一樣的鋒利牙齒。但是,相對來說發現比較晚的食肉牛龍,頭骨比起霸王龍來要低矮一些,而且在它的眼睛上方長有一對角。食肉牛龍有三輛小轎車那麼長,可是,和身長比起來,它的前肢就小的可憐了。食肉牛龍那兩條長而強壯的後腿使它比其它一些大型食肉恐龍靈敏的多。它可以迅速撲向獵物,在獵物還沒反應過來時將它們抓獲。食肉牛龍和一輛小轎車一樣重,幾乎和一頭大象一樣高,並用兩條後腿奔跑。它的長長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面的重量。從肩部排到臀部的長長的肋骨保護著並支撐著食肉牛龍的內臟。如果沒有尾巴,食肉牛龍絕不會以高速運動。運動時,食肉牛龍用它那長長的、矯健的尾巴保持平衡。這條尾巴可以使食肉牛龍的頭向前伸,可以捕獲掙扎的獵物。
長著公牛角的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是一種外形看上去十分兇猛的恐龍,同時它也是讓古生物學家迷惑不解的物種。它的外形看上去十分兇悍,體長25英尺的它長著像公牛角一樣的突起,下顎像一個盒子,鋒利的牙齒露了出來。然而儘管它長著很大的肩胛,其前肢卻非常細小。
5.頭骨長著香蕉狀隆起的副櫛龍
副櫛龍
鴨嘴龍科的頭上都有一塊形狀怪異的隆起,其中又以副櫛龍最顯眼。有人說那塊怪異的隆起是可以在水中呼吸的氣官,不過我認為應該是互相傳音的共鳴室吧!在鴨嘴龍類當中,既有光頭的,也有載帽的。副櫛龍就是一種戴帽的恐龍,它的頭冠長在鼻骨上,充滿了通道。空氣從鼻孔吸入,經過這些通道才能到達肺部。 這些通道是這類恐龍的發聲器,就像圓號中彎曲的管子。副櫛龍的身體上有典型陷處,剛好可以把長長的頭冠的頂端擱在上面,就像隨身帶著掛物架一樣。
= 搜奇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