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秦始皇找藥,卻整出一本天書,秦始皇打開一看:寫著五個大字

@ 2016-06-27

有人說,謠言的產生與事實是分離的,謠言沒有依據,都是編造的。但在這個紛繁的時代,我們常被謠言左右。不僅如此,預言,也能影響我們。當代的我們已經分不清楚預言和謠言,那麼看看歷史上大秦亡國的一個很巧合的地方。 歷史中有著這樣一段巧合的故事,《始皇本紀》載: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出去的人幾次都沒有尋到長生不老的辦法,但是秦始皇並不死心,一直試圖尋找長生的辦法。秦始皇從北部邊境返回長安城事派盧生去下海求仙,盧生也沒有找到,但是盧生比較機靈,這傢伙為了能交差,整出一齣好戲來忽悠這個異想天開的秦始皇。

他告訴秦始皇,下海尋仙之時得到一本寶書,寶書上雖未有長生之法,卻預言著大秦的未來。秦始皇打開書一看,赫然看見五個大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甚為驚奇,因為他昨天做夢還夢到胡人侵犯我大秦,今日便得到這寶書,真是妙哉!於是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橫掃匈奴,並修築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再犯。可秦始皇萬萬沒想到,這亡秦的「胡」哪是什麼匈奴,而是自己家城牆內的第十八個兒子——胡亥。 秦始皇為什麼就想不到這個「胡」就是自己的兒子胡亥呢? 在秦始皇眼裡,這個兒子並不重要,我們知道的都是扶蘇、子嬰,況且, 秦始皇當時重視的是長子扶蘇,胡亥只是他的一個小兒子,不受他的重視也不受他寵愛,天下怎麼也輪不到他來統治。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扶蘇被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逼死,趙高與李斯偽造詔書扶胡亥登基,大秦,斷送在了胡亥手中。

一句「亡秦者胡也」鑄就了長城,抵擋了匈奴,卻也亡了大秦。在不知不覺中,終於把謠言變成預言,由此引發秦始皇的殘暴統治。築長城讓多少家庭支離破碎,讓多少黎民百姓葬身長城,又讓多少人痛恨這個王朝,痛恨秦始皇。陳勝吳廣起義是必然,老百姓造反是趨勢。 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後廢除五銖錢,老百姓因此被盤剝導致民不聊生,蜀中兒童便四處傳唱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黃牛指王莽,白腹即指公孫述,五銖是漢錢。這首童謠是在預言公孫述會像王莽一樣被消滅,漢朝江山就要恢復。果然到了公元36年,公孫述被劉秀消滅,其結局一如王莽一樣,漢政權得以「光復」。 秦朝因一句「預言」亡了國,西漢因一句童謠光復了政權,唐朝也因一句:「唐三世後,女帝主天下」而變了歷史。千古第一女帝武則天,也是由此而生,一首童謠的相傳,讓一個女子吃盡苦頭,或許正是因為自己經歷的種種才會成就這一女帝吧,我國古代史上出現的兩則「預言」,都是謠言和預言的一個巧妙的碰撞,即使是知道自己不傳,謠言便煙消雲散,所以,如今有多少智者能真正的終止謠言呢?

謠言並非都是空穴來風,但也都不是危言聳聽,大家都喜歡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加以修飾繼而傳播出去,然而事態的真實性如何,本來事情的來源,誰都不知曉。謠言的可怕不在於它本身,而是互相傳述,在互相傳述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形式的改編,再加上些自己的見解,到最後,這句話本身的含義都變了。大多數人聽到的,都是改編後的版本,當某件事與謠言很巧合的遇到一起,那麼,謠言就很成功的轉變成了「預言」,事態便是如此發展的。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專家權威性的預言都不一定會成真,更何況是巧合的謠言,大秦亡國的原因並不在於一句謠言,在於統治者的自身,我們對秦始皇的印象是什麼? 我想,大家記住的並不只是令人驚嘆的兵馬俑和萬里長城,我們記住的更是他殘暴的統治,是他帶給黎民百姓的苦難,不然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起義?雖然不能抹殺他的功績,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他的過錯。 或許是巧合,或許是真諦,在謠言和預言面前,我們都要分辨清楚,一味盲目瘋傳謠言,只會讓社會更混亂。

歷史上謠言變預言的例子很多,但謠言不是事實,事實勝於謠言。再多的謠言也抵不過時代的變遷,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的證明,把謠言擊了個粉碎,有句話叫:謠言止於真相。 但我認為,有時候,謠言和真相的巧妙融合之處是無法解釋的,就像現如今的很多奇異現象也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一樣,我不知道大家都怎樣看待謠言和預言,在我看來,謠言不可信,預言也不一定成真。不管是謠言還是預言,都可以用我們的智慧來判斷,一味的相信,只會讓智慧的我們失去判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