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代乾隆朝的貪官,大家可能都會想起這位:
和珅,和大人,為很多影視文學作品所鍾愛的可愛貪官。不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和珅的倒台是在嘉慶親政之後,作為太上皇的乾隆死了之後。 乾隆朝被辦的最大貪官級別沒有和珅那麼高,才是個省部級,他的名字叫王亶望,他乾的事被《清史稿》稱為乾隆季年最大貪污案,而且是塌方性腐敗的窩案。
電視劇中的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山西,呵呵)。王亶望的父親叫王師,曾經當過江蘇巡撫。出身於官宦之家的王亶望自幼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飽讀詩書,乾隆十五年(1750),王亶望中了舉人。 在清代,只要中了舉人,就有機會當官,一個辦法是花錢,叫捐納,拿錢出來,吏部就會給你安排一個職位,一般是知縣;另一個叫大挑,每隔幾年,吏部就會在舉人當中進行公務員遴選,看文章、書法,還看顏值(不要笑嗎,是真的!),挑中的就能當知縣,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就是大挑當上知縣的。
李瀚章作為有錢人的王亶望自然不用等到大挑,直接花錢捐了一個知縣。王亶望步入仕途之後,先是干過甘肅山丹、皋蘭等地的知縣。後來,升任雲南武定知府,又調任寧夏知府。 在官場奮鬥多年,王亶望又升任浙江布政使,相當於主管財政、民政的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 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甘肅是個窮地方,經常需要朝廷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地方開支,西北乾旱,糧食也很短缺,政府糧倉的儲備也很緊張。 原先朝廷在甘肅有個辦法,允許甘肅的老百姓,當然主要是富戶可以向政府捐納糧食,然後換取一個國子監監生的身份,甘肅窮,價格低,只需四五十石豆麥就行。
賣官鬻爵畢竟不是好制度,後來這個制度一度廢止。王亶望到了甘肅之後,就和陝甘總督勒爾謹商量,就對朝廷說甘肅缺糧食,請求再開「監捐」,就是賣國子監監生名額。 王亶望後來又以捐納糧食不便為由,下令甘肅各州縣直接折成銀子收,稱之為「折色「。錢收上來,按理說應該拿去買糧食,存在政府糧庫里。當然,王亶望他們肯定是中飽私囊了。 錢收了,糧庫還是空滴,怎麼辦? 王亶望很聰明,他和總督勒爾謹說,咱就和朝廷報旱災,連年大旱,糧食都拿去賑濟災民了,這樣還能從朝廷那裡騙點賑災款呢! 王亶望是布政使,他這麼搞,整個甘肅官場都跟著學,各府州縣都這麼干! 在中央和甘肅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王亶望非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被朝廷表揚,省去每年財政轉移支付的不少負擔。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亶望高升為浙江巡撫,帶著大把的銀子走了。
王亶望走後,繼任甘肅布政使的叫王廷贊。新任王副省長和他的前輩一樣,是個貪官,繼承了一樣的貪污手段。王廷贊在原有基礎之上,還有創新,除了徵收每名捐納者55兩之外,還徵收辦公經費4兩,「心紅紙張費」2兩。 王亶望、王廷贊二人先後主持甘肅「捐監」事務長達六年,一共撈取了白銀1300多萬兩。 如果不出事,甘肅官場就會一直這麼集體貪腐下去!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肅循化發生回民起義,甘肅地方當局鎮壓不力。朝廷派阿桂率兵入甘,阿桂奏報甘肅連綿陰雨。此前,王廷贊和總督勒爾謹卻奏報甘肅連續數月大旱。乾隆這才起了疑心! 與此同時,總督勒爾謹由於鎮壓不利,也被乾隆下旨問罪。
在調查過程中,竟然發現勒爾謹的家產不如自己家奴多的咄咄怪事。 種種疑團,種種荒謬,引出甘肅官場的塌方性腐敗浮出水面····· 最後,甘肅大小官員一百多人被法辦,其中王亶望斬首、王廷贊絞死、勒爾謹自盡,二十多名官員被殺,七八十名官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 事情結束了嗎?
並沒有!王亶望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原因在於朝中有人當保護傘,隨著追查深入,王亶望的保護傘也逐漸明晰,他就是已故大學士于敏中! 不能再查下去了!再查,整個天朝的官場就要全部淪陷了······ 「朕不忍追治其罪」,這句話是乾隆在聖旨中為于敏中辯護的託辭。幾年之後,乾隆下旨將于敏中的牌位從賢良祠中撤出!
于敏中 制度不變革,反腐無效果!在查抄王亶望家產過程中,主持查抄工作的閩浙總督陳輝祖抄沒王亶望家產時,竟以銀換金,隱藏珍貴玉器,偷換朝珠,將大批贓物,竊為己有。朝廷派官核查,情況真實。事情暴露後,陳輝祖畏罪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