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俗稱奶癬,是一種常見的、由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症。皮損為由丘皰疹為主的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反覆發作,急、慢性期重疊交替,伴劇烈瘙癢,病因常難以確定。
濕疹,這個幾乎每個寶寶都或多或少遭遇的問題,讓每個媽媽深惡痛絕。還記得小小熊最初發現是在出生後的第八天,一開始出現在脖子裡,後來發展到額頭以及整個面部,一顆顆紅色的小疹子,密密麻麻分布。
這裡熊媽又要提起lisa了,她真的是幫了我們不少忙。細心的熊媽雖然發現了疹子,但沒有經驗,叫來外婆和奶奶,都認為是出痱子了。把圖片發給lisa,有經驗的老媽立刻辨認出這是「濕疹」。隨即詢問是不是穿太多捂著了?趕緊給寶寶脫件衣服少蓋點。告訴我們到中藥房去買「金銀花藤」,回來煮水塗抹。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月嫂的專業(淚奔),此方法用了一天後便見效了。之前的紅疹範圍底部的皮膚沒有那麼紅了,只剩下疹子一顆顆紅色的清晰可見。這時候外婆提出用白色的紗布蘸了金銀花藤水來敷,當時的天氣還是26°以上呢,完全可以。敷了大概三天後,徹底消退了(我們每天幫她敷大概三四次)。熊媽當時都恨不得為小小熊這麼快擺脫濕疹歡呼,大家都理解那種心情的噢。
註:濕疹的發生大多跟『熱著了』有關,預防勝過治療。嬰兒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比成人更害怕熱。又因為神經末梢沒有發育成熟,通常我們認為的以手冷、腳冷來增減衣服是不對的,嬰兒應以觸摸脖頸為準。至於到底該給寶寶穿多少,熊媽一直是參考熊爸在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和我們一樣多就可以了。
濕疹消退後,也是很容易復發的,至於發病的原因也極其複雜。雖然熊媽一直遵循以上原則幫小小熊穿的薄薄的,但濕疹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次降臨了。這次比較輕微,每天早上起床後較為明顯,有些許的紅色疹子。白天開窗通風後看上去像是白色的小米米,摸上去皮膚粗糙,整個在額頭和耳朵背後、脖子上。
有了上次的經驗熊媽淡定多了,可遺憾的是「濕疹」也更頑固多了,使用金銀花藤水敷了三天後並沒見效。這次考慮是不是食物過敏了?但是熊媽因為要母乳喂養,已經吃的非常清淡了,一天基本以營養粥為主的,海鮮沒碰過,那就只能是牛奶了。停喝二天也未見到有良好改善,依舊每天早上紅色,白天小白點。
註: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過敏原也非常複雜很難確定。如果寶寶濕疹很嚴重,母乳媽媽要在最大程度上遠離過敏源,比如海鮮、牛奶等。常見的過敏源如食物中的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接觸性化學物品(護膚品、洗浴用品、清潔劑等)、毛製品、各種絲織品、化纖物品、植物花粉、動物皮革羽毛等。所以一定要給寶寶穿純棉的衣服,較寬鬆些。
熊媽想起在lisa的推薦下備過一盒加州寶寶金盞花面霜,據稱有預防濕疹的功效。隨即每天幫寶寶洗澡後均勻的塗抹在濕疹位置上,沒幾天就再也沒發現有長出來過了。
此處,熊媽分享一下加州寶寶的神奇功效,哈哈。在小小熊出生這個六個月以來,每次脖子紅,甚至看起來都有些裂小口子了。以及腋下時不時洗完澡後就發現褶皺處的皮膚紅紅的都是它抹好的。好了之後只需要在洗澡後打上一層薄薄的爽身粉即可。
PS:關於小嬰兒是不是需要每天洗澡的問題,熊媽覺得要多方面結合來考量,比如天氣啊,室溫啊,取暖條件啊,以及人力啊。但如果發生濕疹或是其他皮膚問題,儘量還是要每天清洗乾淨,擦乾。實在沒有條件,也需要把局部用溫水洗一洗。洗澡的水溫不宜過高,40°左右即可。這裡強調一下,幫嬰兒洗澡著重是洗一些容易出汗的部位,(諸如:脖子、腋下、手心、大腿根部等)上面已經提過了嬰兒體溫調節能力差,一旦出汗這些部位又褶皺在一起就很容易發生濕疹或是潰爛。洗乾淨後,擦乾晾一晾,觸摸起來非常乾燥清爽後塗上薄薄的一層爽身粉。
最後熊媽在囉嗦一句,嬰兒的皮膚嬌嫩,千萬細心護理,小心預防。密切注意寶寶的體表溫度,及時增減衣服,切勿使用肥皂等刺激性的產品給寶寶清洗皮膚或是衣服。一旦濕疹嚴重,比如轉變為小水泡,或是大面積黃色結痂,反反覆復還是要及時就醫。另外,幫寶寶勤剪指甲,避免發生濕疹後瘙癢寶寶抓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