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肚臍暗示寶寶生病了!

@ 2016-06-26

有媽媽在後台留言問:寶寶的臍帶脫落以後,肚臍不像其他人一樣是凹下去的,而是突出來的,而且哭的時候突出的包就更大了,但用手一按,包又縮回去了,這是怎麼回事?

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來看,寶寶應該是得了臍疝。那麼什麼是新生兒臍疝?要如何進行治療?跟袋鼠麻麻一起來了解下吧~~

什麼是臍疝?

臍疝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多發生在6個月以下的寶寶身上,尤其以未足月的早產兒比較多見。

臍疝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寶寶臍帶脫落後,臍部瘢痕比較薄弱,再加上臍孔兩邊的腹直肌沒有很好地閉合,留有缺損,當腹腔內壓力增高時,一部分腸管向外突出而形成臍疝,表面上看就成了一個圓形的包。

臍疝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大多數臍疝直徑在1~2厘米左右,少數可達5厘米,可在孩子哭鬧、劇烈咳嗽、便秘等情況下,隨著腹壓的增高而變得更大,外表的皮膚也會因此變得較薄。但由於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與韌性,因此不必擔心寶寶皮膚會被撐破。

當寶寶處於安靜臥位或家長用手按壓時,突出的腸管可自行返回腹腔或縮小,並伴有咕咕腸鳴音。在臍疝突出或還納時,一般都不會給寶寶帶來任何痛苦,而且也不會影響其生長發育。

臍疝還需要治療嗎?

臍疝需不需要治療,得根據它的嚴重程度和孩子的年齡來判斷。但需要注意的是,臍疝的嚴重程度並不能只依靠觀察外觀來判斷,而是要在寶寶熟睡後,輕輕按壓肚臍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壓之後,會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處,此處空隙通常不會超過1厘米。如果超過2厘米,就算是比較嚴重的臍疝氣。

那麼臍疝該如何治療呢?

1、2歲以內且臍疝較小:無需治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兩側腹直肌的發育,疝環口會逐漸變小,並在2歲前自行閉合。因此,在2歲以前,對於臍疝較小的孩子,可以採取觀察法。此外,家長還可以每天幫寶寶做10個仰臥起坐,這樣能鍛鍊腹肌的力量,促進臍疝的癒合。

2、2歲以內且臍疝較大:桌球法治療

對於2歲以內,但臍疝較大的患兒,為了防止嵌頓的發生,家長可採用桌球或藥丸殼來治療。具體要怎麼操作呢?

首先,取1條4~5cm寬的鬆緊帶,在其中心處用布固定半隻桌球或藥丸殼,球的凸面對準臍孔,使腸子不再突出。

鬆緊帶兩頭用可調節長短的扣子固定,壓力以既能保證腸子不再突出,又不影響呼吸和吃奶為準。使用後每2—3小時檢查一次,以防皮膚擦傷。

3、2歲以上或症狀較重:手術治療

寶寶到了2歲之後,臍疝仍在2cm以上,又或者是寶寶因為臍疝出現疼痛難忍、噁心嘔吐、腫塊堅硬且按不動等表現時,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袋鼠麻麻有話說:

臍疝自行癒合的重要條件是不讓腹腔內壓力增高,所以,家長在平時應避免臍疝患兒出現哭鬧、咳嗽、便秘的情況。當孩子哭鬧或便秘時,可用手壓住臍環,使臍疝不膨出,以防止疝環進一步擴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