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就罵罵馬來西亞
幾個月前的時候就預告過這篇,不過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寫,好像這個題目怎麼寫都有違「政治正確」的嫌疑。另外一個拖延的原因,是因為最近除了表揚和鼓勵,批評我的人也越來越多,說我啥也不懂整天瞎嗶嗶,讓我下筆的時候頗有些顧慮。
在印尼生活的久一些,大概都能感受到一些印尼人對馬來西亞的鄙夷和討厭。確實有些奇怪,說起來印尼和馬來西亞這兩個國家,從人種起源到歷史地理到宗教文化到語言文字,可以說是同宗同源。我當初讀大學的時候印尼語和馬來語甚至都被放在一個專業,叫印尼馬來語。在我眼裡印尼人和馬來西亞長的也是一樣一樣的。可是就是這兩個貌似兄弟的國家卻常常是水火不容。
印尼人對殖民過自己三百年的荷蘭人,以及二戰中曾經占領印尼的日本人,尚且沒有這麼強烈的情緒,為什麼偏偏對馬來西亞人就有點看不上呢?
1.
沒有平白無故的恨,這一切需要從歷史說起。
印尼和馬來西亞都是近代在殖民主義影響下形成的獨立國家,印尼是被荷蘭殖民,基本沿襲了荷屬東印度的領土,而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殖民地則分為三個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
在西方殖民者進入馬來群島地區之前,今天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領土被許多分散的小王國統治著,他們之間犬牙交錯,在時間和空間上互相重疊,並沒有清晰的分界。很多印尼人相信,馬來半島在歷史上曾經被印尼的王國統治,比如來自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的管轄範圍就包括了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北部。再比如,印尼歷史上的超級帝國——麻惹巴歇。
麻惹巴歇也稱滿者伯夷,是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國。在十四世紀,麻惹巴歇的疆域西至蘇門答臘,北至菲律賓,東至巴布亞紐幾內亞,幾乎涵蓋全部的馬來群島,盛極一時。在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辦公室里始終懸掛著麻惹巴歇的帝國版圖,這顯示了蘇加諾的政治野心,這種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後來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衝突。
1957年,馬來亞獨立。1963年,在英國人的主導下,馬來亞聯合新加坡、沙巴、沙撈越組成馬來西亞聯邦,後來新加坡退出聯邦,這就形成今天的馬來西亞的基本版圖。惹怒了印尼人的正是馬來西亞聯邦的成立,因為其中涉及到沙巴和沙撈越,也就是今天被稱為東馬的地方。
大概在蘇加諾以及印尼人的內心深處,一直堅定的認為東馬在脫離了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後的最佳歸宿應該是併入印尼,回歸偉大的麻惹巴歇帝國,而併入馬來西亞聯邦則顯然是在殖民主義的餘孽在東南亞的延續。印尼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蘇加諾在五六十年代儼然是亞非民族獨立運動的導師和旗手,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這麼大的事居然沒有徵得印尼和蘇加諾本人的同意,也難怪印尼人的反應會出乎意料的強烈。
印尼政府宣布將採取對抗馬來亞的政策,因為馬來亞是對印尼實行敵對政策的新殖民主義者和新帝國主義者的幫凶,而馬來西亞是殖民政策的產物,是個不應該存在的國家。蘇加諾公開號召人民「粉碎馬來西亞」。
1963年9月17日,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立的第二天,印尼大使離開吉隆坡,印尼民族陣線在雅加達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18日,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也爆發了針對印尼的示威遊行。馬來西亞宣布和印尼斷絕外交關係。與此同時,印尼的武裝力量也開始不斷的襲擊馬來西亞,並且支持沙撈越的叛亂活動。
1965年,當馬來西亞成為聯合國的暫時會員國時,印尼憤而退出聯合國。印尼的外交政策開始偏向社會主義國家,於是形成了了雅加達-北京-平壤軸心。不過很快爆發了九三〇事件,蘇加諾下台,蘇哈托執政後逐漸修復了與馬來西亞的對立關係。
2.
馬來西亞的存在,讓印尼人少見的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歷史上的糾結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現實中不斷出現的海洋邊界衝突,更是讓印尼人始終覺得,馬來西亞人是一群想要占便宜的搗亂分子。
安巴拉特海(Ambalat)位於加里曼丹島以東,面積1.5萬平方公里,油氣儲量豐富。印尼和馬來西亞在該片海域存在著錯綜複雜的劃界糾紛,主要爭議在於西巴丹島(Sipaldan)和利吉坦島(Ligitan)的歸屬,馬來西亞認為這兩個島在最近100多年實際處於馬方的管轄,而印尼則認為從荷屬東印度時期這些島嶼就已經位於印尼版圖之內。2002年,海牙國際法庭將兩島判歸馬來西亞,但是印尼並不接受判決。
這些年來,儘管印尼和馬來西亞都在安巴拉特海不斷的增兵布防,但是客觀的說,在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下,兩邊估計是打不起仗來的。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圍繞島嶼的歸屬,不斷對海域內的油氣資源進行開發和銷售,又不斷的向對方在海域內的行動發起抗議;不斷的抓對方的漁船和漁民,又不斷的對自己的漁船和漁民被抓表示抗議。
印尼不時會有幾個議員跳出來說,要給馬來西亞人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知道安巴拉特海是我們的。馬來西亞則悄悄的去自己控制的爭議島嶼上安裝燈塔,修建房屋,等到被印尼人發現了,再悄悄的撤回來。慢慢的,這些爭吵變成了打嘴仗,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大概沒幾個人會真的以為兩邊會爆發激烈衝突。
3.
在我看來,印尼人對馬來西亞的不滿大概更多更直接是經濟的因素。前面說過的,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個國家同宗同源,仿佛一對親兄弟,可是這對親兄弟的日子過的實在有些差別。取2014年的數據,馬來西亞的人均GDP大概達到11000美元,而印尼還僅僅只有3400多美元。從失業率、通脹率、城市人口比例、貧困率等各種能夠體現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來看,馬來西亞在各方面都要優於印尼。
比印尼更發達的國家太多了,並不見印尼人有過什麼不滿,可是對於一個和自己同宗同源的就在身邊的小兄弟,無論自己怎麼努力好像都沒法超過這個小兄弟,這個感覺就很微妙。
於是,無論馬來西亞有多麼發展,我很少能聽見印尼人說馬來西亞的好話,反而會聽到一些印尼人說馬來西亞從前是多麼多麼落後,還不如印尼。正如印尼公共工程部的一個老專家跟我說:你知道嗎,馬來西亞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還是印尼派的專家去幫他們修的,他們那時候都不會修高速路……
另一個敏感的話題是外勞,據說印尼有為數四百萬的外勞在國外打工,但是官方公布的數字只有四十多萬。印尼外勞最多的前三名工作目的地分別是馬來西亞、台灣和沙特,又是馬來西亞!怎麼老是馬來西亞?!
印尼人雖然不喜歡馬來西亞,但是去馬來西亞可以掙錢啊,不過去給馬來西亞人當保姆做保安,這反過來又更加刺激了印尼人脆弱的民族感情。每次曝出印尼外勞在馬來西亞被僱主虐待的新聞,就一定會在印尼掀起反對馬來西亞的輿論熱潮。馬來西亞人也不省心,每到這種時候,就會在網上反擊:把印尼人都趕出去,讓你們窮一輩子!
外勞並不是個丟人的事,中國人一樣也出國務工,掙錢多嘛。可是一旦出國是去伺候馬來西亞人的時候,對印尼人的感情就成了一種考驗。佐科在競選總統的演講時提到:「歸根結底是我們的國家還不夠發達,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我將來要努力建設國家,終有一天讓我們的兄弟姐妹不用再去出國打工了!」說的很慷慨激昂,但是細想一下又有些心酸。
4.
當你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做什麼都是錯。印尼人看馬來西亞就是這樣。
有一年,馬來西亞搞旅遊年,做了個宣傳畫,上面是一種傳統舞蹈。結果印尼專家看了就說,這不對啊,這個舞蹈是印尼的,怎麼能畫到馬來西亞的宣傳畫上呢?用我們的舞蹈給你們賺錢,怎麼能這樣?!強烈抗議!
還有一次好像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馬來西亞把巴迪布作為自己的文化項目報給了聯合國,這又激怒了印尼人。印尼從官方到民間,紛紛職責馬來西亞盜竊印尼的傳統文化,並且企圖占為己有。當時,我從馬來西亞的使館門口路過,看到欄杆上被印尼人掛了橫幅示威,上面寫著「MalingBudaya」(文化的小偷)。
後來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印尼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樂器昂格隆,還有幾首印尼民歌,都被說成是馬來西亞的。
後來還有個印尼女明星嫁給馬來西亞的一個蘇丹,好像後來婚姻出現一些問題,離婚還是怎麼了,鬧的沸沸揚揚。印尼的網友們就開始揶揄馬來西亞,不僅僅偷印尼的巴迪布和昂格隆,還偷印尼的女人。
還有關於印尼語和馬來語的統一問題,也說過很多年,始終沒有進展。印尼語和馬來語屬於同一種語言,在近現代的發展中逐漸出現了一些變化,但基本可以溝通。如果單純從使用人數來看,兩到三億人口,是理所當然的大語種。印尼語和馬來語如果統一,就有可能成為馬來群島地區的國際通用語言,進而可以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但是統一究竟是以印尼語為主還是以馬來語為主,印尼和馬來西亞互相都不買帳,所以很難推動。
反正,不管什麼事,只要是印尼人和馬來西亞人一起做,十有八九做不成。印尼人是寧願自己吃虧,也決不能讓馬來西亞人占便宜。
5.
我前面的文章說,和印尼人打交道的時候,可以沒事就罵罵馬來西亞。原因就在於大部分印尼人對馬來西亞沒有好感,沒事表達一下對馬來西亞的不滿,有時可以獲得印尼人的共鳴。
不過出於「政治正確」的大原則,我還是要提醒大家,印尼人對馬來西亞的不滿並不能理解為仇恨或者任何一種很強烈的憎惡,多半是種玩笑式的調侃,或者理解成抱怨更恰當。拿捏不準的時候,最好還是不要隨便「罵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