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德國的地位尤其突出,不慫,就是干!打趴下依舊再起來!德意志由一盤散沙到一個鐵血帝國,俾斯麥的作用功不可沒。其實俾斯麥的最大成就在外交事務上,統一前縱橫捭闔,巧妙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分歧實現德國的統一,之後動用外交手腕使崛起的德國安心發展40多年,其外交功底和政治智慧深不可測。小編就從俾斯麥的外交構想開始簡要地跟您探討一下他對德國統一的貢獻。
說到德意志的統一,普魯士與奧地利同為德意志諸邦國中最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成員,而奧地利在傳統上具有領導地位。但是最終普魯士完成了統一德意志的任務。這其中有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巧妙且現實高超的外交手腕,又有普魯士具有嚴謹的作風和一流的軍隊的因素。反觀奧地利,在歐洲民族意識抬頭之後無力應對境內各個民族問題,加之在一些外交政策上的失誤導致在普奧戰爭中造成了自己的孤立狀態。兩國的外交核心人物也有不同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國家的外交走向。
在維也納體系構建之後,德意志地區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區域,德意志諸邦可以聯合起來抵禦外來的侵略,但是他們卻不能聯合起來入侵別的國家,就是說團結起來的德意志可以擊敗任何一個鄰國,遭受入侵的時候也可以團結一致地擊退入侵的國家。普魯士作為神聖同盟的一員對維也納體系所帶來的均勢負有一定的義務。如同基辛格所說:四國同盟保障剿滅任何有領土野心的國家,神聖同盟保證撲滅任何國家內部爆發的打破均勢的因素,大國一致政策保證在大國出現利益分歧之時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問題。
德意志內部的力量平衡也影響著歐洲均衡的態勢,一種國際秩序的生命力體現在他在合法性和權力之間建立平衡的能力。民族主義崛起,1848年遍及歐洲的革命爆發,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引起了維也納體系的動盪,這種動盪對於普奧來說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尤其對於境內多民族的奧地利來說,民族主義的崛起導致境內秩序不穩定,1848年的革命在普奧兩國國內造成了很大影響,雖然政府成功地撲滅了革命的火種,但是經過這一事件之後兩國更加關注國內的事情,對四國同盟所擔負的使命不如之前那麼重視了。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做出了令俄國極其憤怒的外交手段,面對英法鄂圖曼聯軍的俄國沒從奧地利那裡得到援助,反而得到了類似一份最後聲明的外交文書,這也導致在日後的法國進攻駐紮在義大利的奧地利軍隊和在普奧戰爭中俄國都保持著袖手旁觀的態度,可見在利益為核心的國際博弈中,信義和道德的力量也是占有一定位置的。
另外,兩國的宰相也有不同風格的外交手段。梅特涅相對於俾斯麥來說更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而俾斯麥更加重視現實的利益。梅特涅認為外交需要更多的理性而非赤裸裸的武力,認為奧地利國家的利益就是整個歐洲各個國家利益的縮影,奧地利國內的狀況代表了在歐洲多民族相處的一種狀況,而奧地利也會發揚一種精神來詮釋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共存的意義。他追求的是長遠的而非眼前的利益,遺憾的是美特涅沒認識到奧地利當前最需要的是實力而非浪漫的情懷。相反,俾斯麥則認為國家利益是最最現實的東西,把握住當前的利益才有資格談以後的事情,與梅特涅相比俾斯麥更有務實的精神和冷睿的判斷力。
在普魯士完成統一德意志的任務後,俾斯麥面臨著更大的困境,即如何將德國置身於其他歐洲國家聯合征討的對象,其中複雜也許只有俾斯麥才能應付。在俾斯麥下台之後,他苦心經營的外交均勢格局便破碎了,按照其繼任者的話說:「俾斯麥能讓五個球都不落地,我連保證兩個球不落地都很困難。」最終俾斯麥被迫下台,以後德國沒有辦法阻止法國和俄國的接近,再保險條約續簽的失敗,德俄關係疏遠,歐洲最保守和最激進的國家成功地聯繫到了一起。最後英國也因為海軍和殖民地問題加入法俄的陣營里。而在一戰之中德國繞道進攻比利時,使得英國最終下定決心參戰,一系列的外交失誤導致了德國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