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有復仇報復這種心理?

@ 2016-06-21

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有復仇報復這種心理?

從三個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1、從心理角度來看,復仇和報復,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反應,當我們感受到傷害,無論這種傷害是實際傷害還是像虛擬傷害,無論是直接傷害還是間接性傷害,都會引起我們內心的不平衡,而復仇和報復,不過是一種尋求平衡的心理需求和反應。

實際性傷害,比如對方造成自身身體傷害;虛擬傷害,則包含語言傷害、經濟傷害、冷漠行為等造成的心理傷害;直接傷害是施暴者針對受傷害者的,而間接性傷害,比如車禍奪走了某一個人的生命,他的家人因此而深受打擊。我們人類有要求穩定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所以無論哪種傷害,都會導致情緒的波動和劣化,傷害,並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現象,而是影響到我們內心的平和與穩定,甚至影響到我們日後的生活,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坦然對待。

2、從時間角度看,復仇和報復,通常有時間的限制,即發生了某種傷害,要不然是傷害持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的大腦會無奈的認可這一狀況,就好像許多受傷害的人忘記反抗。要是沒有這種特點,朝代就不可能更替,蒙古族和滿族就無法入關統治中原大地。要不然是傷害終止,我們的大腦會選擇遺忘,仇恨雖然常在,但是我們主要的精力,還是會應用於日常的生活,除非不斷的被提起,重複體驗那種糟糕的境遇。

3、傷害是中止還是終止,這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如果是徹底終止,以人類善忘的本性,很難記憶並懷恨年代久遠的某些傷害,即便這種傷害非常巨大而強烈,甚至影響全球乃至全人類。但是如果我們心存懷疑,認為傷害是中止,以後在某種特定狀況下,傷害還會捲土重來,甚至更加猛烈,我們就不僅僅是復仇和報復這麼簡單,而是對日後穩定生活的憂慮,我們總會想辦法將某種可能性,施加以各種手段,以降低其可能性。

從這三個角度,我們來看日軍侵華事件。日本侵略中國,損失不可謂不大,影響也非常深遠,但是並非特例,在此之前的八國聯軍侵華,同樣給我們帶來巨大損失,但是隨著歷史的延續,許多人其實是淡忘了的,八國聯軍自然不必說了,就日本而言,我國七十年代和日本建交以後,引進數部日本影視作品,日本影星、日本產品,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政治經濟民間一片繁榮,沒有人習慣靠仇恨活著。但如果不是日本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如果日本能夠真正的認識錯誤,不整天為過去的行為粉飾,就不會激起後來的中國人的憂慮和反抗,所有人,都擔心日本軍國主義的捲土重來,都在擔心是否真的存在某種可能,日本再次發動戰爭機器,歷史重演,我們再次受到傷害。

所以,並非中國人或者說我們該不該有復仇和報復的心理,而在於外界的環境是否允許,並給予我們和平安定的生活,只要日本一天不停止錯誤的言行,我們就無法輕易放鬆自己的神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