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的來臨,天氣炎熱、濕度加大,食物容易腐爛變質、細菌容易滋生繁殖,發生食物中毒的風險機率加大,餐廳往往防不勝防。如何理解和應對食物中毒,是大家應該重視的問題。
食物中毒官方定義(GB14938-94):
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非傳染性(不屬於傳染性)的急性、亞急性疾病。
大白話:健康人吃了「有毒食物」得了「急病",傳染病、寄生蟲病和暴飲暴食引起的胃腸炎不算。
中毒的分類:
兩大類:細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細菌性食物中毒。
按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分類:細菌性、真菌性、動物性、植物性和化學性。
食物中毒診斷標準總則:
1. 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時間內均食用過某種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後,發病很快停止。
2.潛伏期較短,發病急劇,病程亦較短。
3. 所有中毒病人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
4. 一般無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
5. 食物中毒的確定應盡可能有實驗室診斷資料,但由於採樣不及時或已用藥或其他技術、學術上的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驗室診斷資料時,可判定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時可由三名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食品衛生專家進行評定。
食物中毒事件原因分析
2015年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數最多,主要致病因子為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蠟樣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腸毒素、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肉毒毒素等。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報告起數和死亡人數最多,病死率最高,是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死亡原因,主要致病因子為毒蘑菇、未煮熟四季豆、烏頭、鉤吻、野生蜂蜜等,其中,毒蘑菇食物中毒事件佔該類食物中毒事件報告起數的60.3%。化學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致病因子為亞硝酸鹽、毒鼠強、克百威、甲醇、氟乙醯胺等,其中,亞硝酸鹽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9起,佔該類事件總報告起數的39.1%,毒鼠強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4起,佔該類事件總報告起數的17.4%。
食物中毒發生場所分析
發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報告起數及死亡人數最多,病死率最高,為7.9%,誤食誤用毒蘑菇和化學毒物是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農村自辦家宴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起,中毒1055人,死亡13人,分別佔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總報告起數、總中毒人數和總死亡人數的25.3%、81.1%和12.6%。發生在集體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數最多,主要原因是食物污染或變質、加工不當、儲存不當及交叉污染等。學校集體食堂是學生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的主要場所。
食物中毒處理總則
1、及時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2、對患者採取緊急處理:①停止使用中毒食品②採取患者血液、尿液、吐瀉物等樣本,以備送檢③進行急救處理,包括催吐、洗胃和清腸④對症治療和特殊治療,如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衡,使用特效解毒藥,防治心、腦、肝、腎損傷等
3、對中毒食品控制處理①保護現場,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②採集剩餘可疑中毒食品,以備送檢③追回已售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④對中毒食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
4、根據不同的中毒食品,對中毒場所採取相應得消毒處理。
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流程
發生食物中毒後
積極預防
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積極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一但發生食物中毒,應科學冷靜的處理:
急時送往最近醫院1、清除毒物,2、防止毒物吸收並保護胃腸粘膜,3、促使毒物排泄4、對症治療
檢驗人員進行現場調查1、掌握中毒情況,2、可疑食物及中毒食品判斷
現場處理1、封存全部剩餘的可疑食物,並追回零散的售出食物,2、查明可疑食物被污染原因,督促改進,3、現場消毒
採樣檢驗1、收集剩餘可疑食物及病人血液、嘔吐和排泄物進行檢驗,2、無菌採樣,冷藏,3、樣品需標明名稱、編號、採樣日期,4、說明中毒情況、檢驗目的和重點, 5、進行血液及嘔吐物的細菌培養及其它檢驗,6、採集樣品數量要充足,7、處理意見及預防措施
確定中毒原因及處置1、確定中毒原因,2、處置
寫調查報告1、食物中毒發生的經過,2、病人臨床表現,3、引起中毒的食品(明確何種食物引起的何種中毒),4、致病因素,5、中毒原因及條件,6、檢驗結果、最後診斷,7、處理意見及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