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國商船高升號從天津起航,運送中國士兵前往朝鮮牙山,在途中被埋伏的日本浪速號巡洋艦擊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升號事件,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這事很蹊蹺,大海茫茫,那時沒有雷達,日本人是怎麼知道在這個時間點,會有清軍的運輸船經過的呢?
難道日本艦隊是瞎貓碰死老鼠到處閒逛碰上的?
負責北洋事務的李鴻章當然沒那麼天真。他向全國沿海沿江地方政府發出命令,要求嚴查日本間諜。
根據當時兩國的協議,在華的日本人開戰後應該儘量撤離,如果留華,也不許穿著中國服飾留辮子和中國人混在一起。所以如果發現留辮子穿清朝服裝的日本人,必是間諜無疑。
其實當時歐美各國對該支持中日兩國哪一個國家其實都有點擺棋不定,比如後來解密的資料里,連後來和日本結盟的英國,都在偷偷把日本的艦隊情報轉給李鴻章。
於是在一些洋人的暗中線報下,造成高升號上近千名清軍喪身海底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在天津與北洋軍械局書吏劉棻接頭中被抓獲,很快處以死刑。
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朝抓獲的日本間諜總共有9人,像石川這樣直接被清政府直接抓獲的日本間諜還好辦,可有些間諜的處理就有些麻煩了。
比如 在上海抓獲的 楠內有次郎和福原林平,雖然是清政府抓獲的,但因為是在法租界抓獲的,所以抓到了後不能帶走,只能移交給法國巡捕房。
而當時的美國和清朝和日本的關係都不錯,於是被清日兩國政府委託,處理戰爭期間兩國留在對方國內的僑民問題,結果這二個日本間諜又糊裡糊塗的從法國人手裡轉到了美國領事館。
兩個日本間諜馬上提出政治庇護請求,要求不要被移交給大清。
美國政界內部吵成了一鍋粥,以美國駐華臨時公使田夏禮為代表的一方,態度是:這兩個日本人求庇護,美國作為新興的大國,一定要體現出國際責任來!不要把日本人移交給野蠻的清政府。
而當時的美國外交負責人 國務卿葛禮山卻主張要區分清楚保護一般平民和間諜的區別。
美國向日本承諾保護其僑民,可間諜明顯不在保護之列,戰爭期間在敵國當間諜,應該由日本人自己承擔後果。
於是在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葛禮山和 美國總統克里夫蘭的堅持下,兩名日本間諜從上海被押送到南京交給清政府,隨後被處決。 夠意思吧?
所以也難怪李鴻章等清末大臣,在評價列強時提到「俄人最貪,美國人處事公正」了。
在甲午戰爭進入和談階段後,當時的美國居然還派遣另一位前國務卿科士達,作為李鴻章的顧問,參與到馬關條約的簽訂當中,應該說和戰場上的形勢相比,李鴻章在外交談判桌上是減少了不少的利益損失的,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甚至有日本報紙憤憤不平,認為「日本雖然在戰場上打敗了清國,卻在談判桌上輸給了李鴻章。」
看看在這100多年前中日爭端里偏向中國的美國,再看看現在的國際形勢上美國的外交政策,是不是有點感慨呢?
作者:頭條號 / 教科書不教的歷史
連結:http://toutiao.com/a62975519024913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