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奶就鬧騰,原來「鵝口瘡」在搗亂

@ 2016-06-19

天冷了,天又熱了,寶寶吃奶就鬧騰了,其實,這跟天氣的關係真心不大,是一個叫「鵝口瘡」的傢伙在搗亂呢。

出生不久的寶寶,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粑粑麻麻一看,哇哇大哭的寶寶,嘴唇內側、臉頰內側、舌頭、上齶部分,長了白色乳酪狀的斑點,這可不是他們吃奶後留下的奶塊,而是鵝口瘡,這個醫學上的名稱,還有個綽號叫「雪口」,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外。看著有點兒瘮是吧?

其實不用太過擔心,除了嚴重時會可能波及咽喉、氣管或腸道黏膜,引起發熱、呼吸困難或腹瀉外,大部分的鵝口瘡,只會讓寶寶的口腔有點癢和微弱疼痛,吃奶時各種不舒服,寶寶自然哭鬧不安、吃奶費勁和急躁了。

好在鵝口瘡這玩意兒,很有本土意識,向來自產自銷,基本不會從別的寶寶那兒傳染來,寶寶出生後,麻麻(如果是母乳喂養)或寶寶服用抗生素,都可能引發鵝口瘡。

畢竟,抗生素殺死了存在於寶寶口腔黏膜上的有益菌,就沒有東西能抑制酵母菌的過度生長啦。

有時候麻麻和寶寶還會發生交叉感染,寶寶可能會把鵝口瘡傳染給媽咪,麻麻服用抗生素也可能導致乳 頭酵母菌感染,再通過哺乳傳染給寶寶。

新生寶寶的口腔黏膜嬌嫩、抵抗力弱不假,但這不是盲目使用抗生素的理由,畢竟,這年頭抗生素變節得很快,很容易造成寶寶體內正常菌群的紊亂,一不小心成了壞細菌的幫凶,加重鵝口瘡病情。

那麼,預防和趕跑鵝口瘡的最佳方法是?

當然是確保寶寶口腔衛生啦,

每次喝完奶或起床後、睡覺前,麻麻用乾淨紗布沾水,輕輕擦拭寶寶口腔內壁及牙床,不僅遠離鵝口瘡的迫害,順帶讓寶寶從小就習慣口腔的清潔工作。

麻麻喂奶前,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乳 頭,要是乳 頭被寶寶傳染了,就在乳房上塗一些抗真菌的軟膏吧,

注意,在寶寶進食後過了一段時間再塗藥,不然寶寶誤食就麻煩了。

實在不放心,那就讓醫生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每天1~4次塗抹在寶寶的白斑和嘴裡,連續抹10天左右。

一般幾天後就會恢復,不過鵝口瘡比較容易反覆發作,病症消失後,麻麻最好繼續用藥幾天以鞏固療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