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訪塞第一時間憑弔炸館犧牲烈士,看當事方光明日報獨家披露

@ 2016-06-19

當地時間6月17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貝爾格勒開始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事隔32年後,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再次踏上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巴爾幹國家——塞爾維亞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 令國人感到欣慰而不意外的是,經過長時間的旅途勞頓,6月17日當天,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到達貝爾格勒後的第一項國務活動是與塞爾維亞總統一同前往中國被炸使館,向在北約轟炸過程中遇難的許杏虎、朱穎、邵雲環三位烈士敬獻花圈。 許杏虎、朱穎、邵雲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好公民、中國人民的好記者,你們安息吧!主席帶著全國人民的寄託,來看你們了!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塞爾維亞人民也會永遠牢記你們! 被炸使館舊址上,佇立著簇新的黑色紀念碑,「緬懷烈士珍愛和平」,8個大字莊重肅穆。國歌奏響,激昂樂曲久久迴蕩。17年前的悲壯記憶,再次湧上心頭。

1999年5月7日深夜,北京時間的5月8日凌晨,美國空軍的B-2重型隱形戰略轟炸機,自美國本土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橫跨大西洋,經15小時長途飛行後,在貝爾格勒市中心的中國大使館上空接連投下5枚,標準彈重為908公斤的衛星制導炸彈。館內頓時煙霧迷漫、斷壁殘垣。 使館館舍是一類似於「工」字型的建築物,中間一排做辦公場所使用,館內全部工作人員均在兩側的館舍內休息與居住。夜晚將近12點時,5枚炸彈,1枚直奔潘占林大使的大使館館邸,其餘4枚基本全部向兩側的使館人員居住用館舍奔去。 借住館內的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新華社記者邵雲環當場遇難,數十人受傷——是為震驚世界的「五·八炸館事件」。

我本是許杏虎、朱穎的前任駐站記者,他們遇難後,我再次作為光明日報記者前往貝爾格勒駐站。彼時北約轟炸仍在持續中。 到任第一天我趕到使館,天色陰沉下著小雨,從正面看使館似乎尚且完整。但當我繞到背後進入使館時,立刻被眼前的場面驚呆了。樓梯斷列,走廊上橫七豎八的全是磚頭、水泥塊、鋼筋和各種裝修材料,即使是大白天,也根本無法找到一條人員通行的道路,其慘狀無法言表。我悲憤的心中僅有一個念頭:「美國人真狠!這簡直就是衝著使館一個人也不能活著的勁頭兒來的。」 17年里,無數前往貝爾格勒的中國公民,前往三位烈士遇難地,向他們獻上一束鮮花。

17年里,每到5月8日這一天,光明日報的同事們都要前往八寶山,向許杏虎與朱穎、自己的好戰友、好同事、好夥伴表達自己的哀思。 圖為2016年光明日報同事看望兩位烈士 圖為2014年光明日報同事看望兩位烈士 17年里,塞爾維亞人民也從未忘記曾經與他們一道渡過那段可怕經歷的中國人。 因被炸使館輻射超標,2004年中方將舊館移交塞爾維亞政府。為了緬懷在北約轟炸中犧牲的3位中國烈士,並感謝中國在最困難時刻給予的寶貴支持,2009年貝爾格勒市政府在使館舊址前豎立紀念牌,上面用中英文寫著:「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最困難時刻給予的寶貴支持,並謹此緬懷罹難烈士。」 對於舊址的今後去向,中國政府一直較為關注。由於地塊緊靠多瑙河和塞居民區,屬於新貝爾格勒一帶的黃金地段,一度曾有多家機構與公司意圖購買該地,用作商業或其他用途,鄰近尚未修建的日本使館也有意購得此地,以擴大自己的建館用地。但考慮到中國人對於這一舊址的情懷,對於這一事件的刻骨銘心,經交涉,塞方承諾,舊址地塊未來使用不會違背中方利益,並將永久保留這裡的紀念牌以供瞻仰憑弔。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中國山東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決定收購被炸使館舊址地塊並開發建設中國文化中心。

6月17日當天,習主席在向三位遇難烈士敬獻花圈之後,隨即開始中國文化中心的奠基儀式,習近平主席親手為中國文化中心的奠基石培土。 從此,在這塊占地6000平方米,凝結著中國人民複雜情感的土地上,一年之後將建起巴爾幹地區的第一個傳遞和平與友誼的中國文化中心。 從此,每一位中國人,將不再擔心3位烈士的英靈會受到驚擾。前來憑弔的每一位中國公民,也將永遠不再擔心會因各種可能的喧囂而繁鬧,無法寄託對烈士的哀思。 可以說,這是被轟炸之後的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舊址最理想的歸宿!這恐怕也是3位烈士在天之靈最殷切的期望! 17年過去了,美國為何轟炸中國使館的謎團一直沒有解開。

人們也不清楚,為何美中情局內的「誤炸」替罪羊,因標錯目標而被中情局解僱的退役陸軍中校、中情局「合同雇員」班尼特,在其解密期即將結束前夕,於2009年4月5日清晨在公園散步時被神秘殺死。但北約轟炸中國使館這一事件,中國人沒有忘記,也永遠不會忘記! 中華民族熱愛和平。中國人民不惹事,但從來也不怕事。如今具有世界第二大經濟實力的中國,願意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歷史不容忘卻,和平永遠珍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