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老照片丨消失的三峽古城:奉節古城

@ 2016-06-17

奉節古城位於梅溪河與長江交彙的西側,是奉節縣治所在地。由於奉節古稱夔州,人們也把奉節老城稱為夔州古城。

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夔州古城

上世紀60年代奉節城一角

航拍奉節城

奉節城

奉節古城

奉節古城

古城奉節

古城淵源

奉節縣最早立縣的時間是公元前。當時,秦統一中國,於公元前277年得三峽,在奉節古城東的魚復浦建立了魚復縣——即後來的奉節縣。在此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即是魚復國及古庸國地。明正德《夔州府志》載:夔州「週為魚復國,春秋為庸國地,即庸國之魚邑,厥後楚人、秦人、巴人分庸地,屬於巴。」至於魚復浦的位置,清乾隆《府廳州縣圖誌》、清嘉慶《四川通志》有記載:「魚復浦在縣東二里」。

之後,魚復縣曾改名為永安縣(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人復縣(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再由人復改名為奉節,是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改名的原因是,朝廷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將縣名由人復改名奉節。

奉節古城有多少年曆史呢?

迄今為止,奉節古城究竟最早是什麼時間所建,目前尚無確切資料說明。酈道元《水經註》載:「江水又經永安宮南,諸葛亮受遺詔處。其間平地可二十里許,江山迥闊,入峽所無。城周十餘里,背山面江,頹墉四毀,荊棘成林,左右居民,多墾其中。」古代,梅溪河也稱為大瀼水,它與長江交彙的西側稱為「瀼西」。酈道元文中所說的「城」,當是瀼西的奉節古城永安鎮。據此分析,酈道元寫《水經註》以前,奉節古城已具有城市規模。目前,學者們討論酈道元《水經註》出書時間尚無定論,只能確定在北魏延昌四年(515年)至孝昌三年(527年)之間。即使按最保守計算,奉節古城至少也有1500年曆史了

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夔州西門及城牆

奉節古城所在地永安鎮,由於古代是夔州府治地,故而古稱夔州、夔府。

明末清初修建的清淨庵大門

上個世紀,奉節古城變化較大。中華民國成立後,奉節古城街道名稱有些變化。抗日戰爭中包括城門、府衙等古代建築毀損嚴重。特別是1939年9月、10月,日本侵略軍對奉節古城的多次瘋狂轟炸,將經營了數百年、規模宏偉的夔州府衙門,毀於一旦。民國32年(1943年)縣長曹葆章力排眾議重整市容。

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夔州城街道

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夔州小南門

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夔州江邊

1919年奉節碼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街道名稱有所改變,文化大革命中街道名稱又作了一些調整。

至三峽大壩蓄水,奉節古城有多少條主街?數一數:大南門路、人民路、中華路、宜興路、紅旗路、反帝路、和平路、大東門路、東風路、鐵匠街、月牙街、華家街、乾溝街、青石街、公館街、新橋路、西坪路、西門路、環城北路、環城南路、小南門街、考棚街、解放路、曲尺拐、大西門街、西轅門、紅衛路、廣場北路、過街樓、大水井……

奉節城區圖

1990年修建的奉節縣委大門(原舊鹽商府)

1990年修建的奉節縣政府辦公大樓

大西門夜市

農業銀行大樓

右營街

西轅門

讓我們在奉節古城中幾條主要街道上散散步,理一理這些百年老街。

南門路(也叫大南門路、大南門街)是奉節古城最窄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從十字街口,一直延伸到大南門城門(依斗門)。由於大南門是進城的重要街道,此街由大南門而得名。此街以前也是石板路,路旁大都是茅草房。由於奉節古城以前的交通主要靠水路,此路正好在奉節碼頭(大南門碼頭)上岸處,為旅客進入縣城的必經通道,故而商業繁榮。

南門路口

大南門街

由縣政府大門至人民路口,清代稱府正街、府門口街,民國時期稱府正街,解放後稱縣政路,文革時期改為紅旗路,81年開始重新稱縣政路。

縣政路

鳥瞰縣政路

人民廣場這塊地在民國以前是夔州府練兵習武的地方。由於夔州武官居協台衙門,由武官管理的練武壩子就叫協台壩。解放後,協台壩改名為人民廣場。奉節縣的大型社會活動、運動會、群眾娛樂都在此廣場進行。

奉節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民廣場(舊名協台壩)

人民廣場

八一閱兵

廣場北路

月牙街東接縣政路,西齊大水井。由於街道形狀似新月,得名月牙街。月牙街70年代還是石板路,後來才改造成混凝土路。原石板路時,人在石板上行走,下面傳來空洞的聲音,石板下應該是排水溝。

月牙街

人民路是奉節城最早的一條街,民國時叫黃州街和中正街。人民路歷來是縣城的經濟中心。

十字街

中華路是由原走馬街、長順街相接而構成,西起十字街,東至小南門城牆根。抗戰以前,這條街一直是石板路。

中華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院售票口

大會堂

宜興路原名興隆街,從人民路開始至環城南路止。1953年,奉節縣第一家大餐廳「人民食堂」即在此街上建成。

從大南門左城開始,經大南門、小南門、玉皇閣止,以城牆為街即環城南路。南門城牆這一段街道素為夔州市民散步消閒的好去處,沿街走,可覽瞿塘峽峽口風景、看過往船隻,還可乘涼、賞月、聽船工號子、喝茶散心。

殘存的奉節古城牆

從奉節古城牆上看長江

奉節古城開濟門

開濟城門內

乾溝街原是在一條深溝上建設起來的街道,從北門後山到東門外梅溪河邊。由於此溝下雨排水,無雨乾涸,因而人稱「乾溝」。為方便行人,在北門城內溝上建有念佛橋,西連大水井,東去火神廟,南下協台壩,在通往右營、青石街交界處,還有一座叩頭橋。隨溝經小東門處建化龍橋,東門城牆拱洞外建有永安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於人口猛增,住房緊缺,乾溝上逐漸用水泥板蓋溝,修建房屋,形成街道。

2000年的奉節乾溝街下段

大水井街

大東門路,也叫武侯路,由和平路縣醫院第一門診部至校場口村。以前是石板路,1943年縣城修馬路,將此石板路改建成三合土路面。解放後,此路段多次整修,後改建成混凝土路面。大東門面對梅溪河,解放前這裡的小客棧較多,主要接待大昌、水口、長溪河、東溪、天池、奇峰等地的棉農進城賣棉花,故而也叫棉花街。

奉節縣人民醫院門診部

奉節縣人民醫院住院部

2002年大東門民居

校場壩位於大東門外,梅溪河與長江交彙的城外三角地帶。清代,這裡是官府操練和檢閱兵勇的地方,原有閱兵台和看台,台前是一片平壩,稱為校場壩。解放後,此沙土旱地為鎮蔬菜種植地,為奉節城提供蔬菜供應。

校場路口

清代夔州協署所屬的後勤部門叫「總爺衙門」,以前設在西轅門旁邊,由於這一地勢稍平,故而得名「總爺壩」。總爺壩後更名永安路,解放前這裡有許多手工業作坊。改革開放後,這裡臨街門面多經營小百貨、成衣、皮鞋。

總爺壩

奉節師範所在地的北邊,此地原有一木製節孝牌坊,牌匾上有「文昌之女」四字。傳說此牌坊是清代夔州府的一守備為其女樹立。該女擅詩文、敬孝道,不幸被白蓮教徒虜去,逼她為妾,該女至死不從,自盡而亡。為敬其貞節,立坊紀念。當年,此街即以「木牌坊」為街名。

奉節師範學校校門

奉節古城人口稠密,學校也多。一完小、二完小、三完小……奉中、永中、夔中……師範、技校……有些學校辦校多年,普通都有幾十年的歷史,還有幾所學校甚至於有上百年建校史。

永安幼兒園

奉節一小校園

奉節二小校園

奉節技校

人民路上的人民路小學歷史悠久,1946年秋創辦於城北公園,前身是永安鎮第二中心國民學校。人民路小學曾是縣立中學簡易師範的實習學校,奉節人稱「二完小」,歷來是縣重點小學。

人民路小學歡慶六一

奉節同治九年「洪水至此」石刻於鮑超牆

位於環城北路北端原蓮峰書院舊址的奉節中學,奉節人簡稱「奉中」,建校年代久遠。如果從它的前身夔州府中學堂(建於1905年)開始計算,至今有一百多年曆史了。這個中學出過一個名人,即曾在該校讀過書的劉伯承,後來成了新中國的開國元勳。解放後,政府將原奉節省立中學與奉節縣立中學兩校合併,在原縣立中學的校園重修校舍,更名為奉節中學。奉中培養的學生質量一直不錯,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從奉中走出一批批國家棟樑之材。

奉節中學一角

古城還有一個中學在奉節也是婦孺皆知,那就是永安中學(原城關中學)。老永安中學原在小南門邊上,下河很方便。後來永中遷到縣城東北小東門29號,小地名為窩坑子。1995年10月25日,加拿大高空王子傑伊·科克倫在夔門走鋼絲前,曾訪問永安中學,並與永中學生合影。三天後,他成功走過夔門。

原永安中學

1995年加拿大高空王子傑伊·科克倫在夔門走鋼絲前與永中學生合影

古城記憶

奉節人把農曆正月初七稱為「人日」。在這一天,人們一定要以出遊八陣圖的形式來紀念諸葛亮。水八陣位於奉節城東沙灘上。

奉節水八陣

奉節人踏磧

奉節古城多年前有一景觀,即長江邊與梅溪河邊的洗衣人特別多。那時城裡沒有自來水,下河洗衣,就成了奉節居民的習慣。

奉節依斗門

1981年7月18日長江洪水至依斗門前

數百年來,依斗門保存完好,系條石壘砌,高13.7米,長27米,厚13米,城門洞內台階有41級。文革期間破「四舊」,「依斗門」三字面臨剷除威脅,便有人偷偷用石灰糊住「依斗門」三字。文革結束,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許多奉節人向政府建議整修依斗門。不久,奉節人自己動手,清除了石灰漿,將已然模糊的字跡鑿深,填上中國紅,讓「依斗門」三字更加鮮豔奪目。三峽工程開始後,依斗門整體遷到寶塔坪。

依斗門內

奉節老城大南門碼頭是進城的要道

奉節港航運公司碼頭

奉節城外碼頭

奉節港

1986年奉節港口

碼頭上還有許多拿著扁擔繩子的「棒棒軍」。「棒棒」就是力夫,也稱作「扁擔」。從碼頭到古城街頭,到處都可見「棒棒」,也可稱作古城一景。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聚在一起抽菸聊天,抑或東張西望,尋找生意目標。「棒棒軍」主要成員是各地農民,他們來到城內打工,以搬運工最簡易的方式付出勞力,以期得到生活補貼。

奉節古城街邊的扁擔

依斗門前

到了奉節,一定要去看看永安宮。當年劉備託孤並非在白帝城,而是在永安宮。永安宮「宮址在今奉節縣師範學校內,亦即劉備託孤於丞相諸葛亮處。」永安宮在奉節師範校園深處,這裡林木參天,環境幽靜;草地上有幾株古樹,如蒼虯盤旋彎曲,越發顯得此地古樸秀雅。正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永安宮》裡所說「千古陵谷變,故宮安得在。徘徊問耆老,惟有永安門。」

奉節永安宮舊址

永安宮是劉備當年的行宮。據清光緒年間《奉節縣志載》「永安宮,先主徵吳,為陸遜所敗。還白帝,改魚復縣為永安縣,宮名永安宮,居之,明年崩。今改為明倫堂。」1952年,奉節師範學校在原永安宮地點建立起來。1992年,由奉節教職工集資,以大成殿為中心修葺了永安宮故址。故址旁邊有一棵大樹,樹下立有一塊碑字跡依稀可見,「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原立於奉節永安宮前石碑

奉節城內還有甘夫人墓,墓址在原縣招待所(後為夔州賓館)院內。墓地舊址上修有一個六角亭,亭內立有一塊碑,鐫刻有「漢昭烈甘皇后墓」七個大字。儘管史上為甘夫人與劉備墓地是在奉節還是在成都長期爭論不休,但是,千百年來奉節民間一直傳說劉備憂憤而亡於永安宮,與甘夫人合葬於一處,為防人盜墓,對外只稱甘夫人墓地。

奉節夔州賓館皇思樓

奉節甘夫人墓遺址

筆者那個時代的人,都看過羅廣斌小說《紅岩》。小說裡,江姐愛人彭詠梧犧牲於奉節,並被國民黨政府斷頭懸掛於依斗門邊的城牆上。解放後,彭詠梧烈士的墓地建成了烈士陵園。一進烈士陵園,可看見一個大墓,墓後是弧形的矮拱牆,墓邊有幾株鬱鬱蔥蔥的大樹。走到墓地跟前,可以看清墓前有一石碑,石碑正中用楷體刻著「彭詠梧烈士之墓」幾個大字。平時進烈士陵園要購票,如果節假日集體組織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則免費入內。

奉節彭詠梧烈士陵園

奉節城東大約5公里處,就是聞名遐邇的白帝城。白帝城,原名紫陽城(又名子陽城),相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以為白龍獻瑞,乃自稱白帝,並改紫陽城為白帝城。

白帝城

白帝城歷來為川東勝景。白帝城中有白帝廟、託孤堂、觀星亭、東西碑林、杜甫西閣、竹枝園等景觀。白帝城內,紅牆碧瓦,雕樑畫棟,白帝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氣象森嚴。站立於白帝城前,腳下是奔騰咆哮的長江,遙對雄偉險峻「天下第一」夔門。體驗李白、杜甫「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與「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的千古感受,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白帝城白帝廟

白帝城內劉備託孤蠟像

西閣據傳是杜甫住過的地方

奉節街頭爆米花

古城風光

在三峽諸多古城中,奉節古城的看點最多。據光緒版《夔州府志》所載「夔州十二景」為:赤甲晴暉、白鹽曙色、瞿塘凝碧、峽門秋月、白帝層巒、草堂遺韻、魚復澄清、武侯陣圖、龍崗矗秀、文峰瑞彩、蓮池流芳、灩澦迴瀾。

夔州十二景方位示意圖

古代「夔州十二景」名不虛傳,讀者可以神遊一番。

夔州城東 十五里的赤甲山,赤甲山因山形似桃,奉節人亦稱「桃子山」。赤甲山石呈紅褐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晴天朝霞,光照山石,映出緋紅色光束,為瞿塘峽中美景。與赤甲山隔江相對,是白鹽山。白鹽山峭壁如刀削,其色如散落的白鹽。曙光下,白鹽山爭光閃 爍,十分耀眼,使人想看卻不宜久看。

赤甲山與白鹽山

從上游劃一隻小船進瞿塘峽口,峽口處流水形成回水沱,水平如鏡。蕩舟其上,只見瞿塘山色倒映,江面呈凝固的碧綠色,好似芳草茵茵。「瞿塘凝碧」,即是此景最佳詮釋。

昔日夔門

白帝山臨夔門,古樹參天,層巒疊嶂。若從江邊登山,須經千餘石梯方能登頂。立足白帝山巔,舉目四眺,紅牆綠瓦,碧樹藍天,如同一幅清新的風景畫。

上世紀初的白帝城

白帝城東四華里,有浣花溪。溪旁杜甫草堂,是詩聖杜甫在夔州期間讀書吟詩處。據統計,客居夔州兩年多的杜甫,留下有430多首詩作(其中有多篇是長篇)。

瞿塘峽口,江心有一巨石,名「灩澦堆」。光緒年間的《奉節縣志》記述「灩澦堆,立在瞿塘峽口,中流之巨石也。左右漕口兩道。每年自四月起至十月止,江水氾漲,水淹大石,噴漩洶湧,波浪曲折,船被水摧,往往觸石而碎,其深無底,為大水極險之灘。」

昔日灩預堆

由於灩澦堆巨石構成灘險,阻礙航道,於1958年11月被炸掉。

夔州城東 梅溪河東岸,古名魚腹浦,也叫魚復浦。浦上原有「耀奎塔」,與文峰白塔相映成趣。冬季水退,形成港浦。水清見底,魚游可數,其景靜美。梅溪河水從夔州東流入長江,流經區段均屬硬底石山。因而,除夏季山洪暴發外,梅溪河水清流不絕,兩岸碧綠。春冬之季,江水溪流清澄相似。夏秋之季,江水渾濁泛黃,溪水依然清清如碧,二水相匯處清濁分明。此時泛舟從江面進入溪中,但見魚翔淺底,水清魚歡,故名「魚復澄清」。

魚腹澄清

太極亭古樸典雅,雄峙蓮花池畔,英姿挺拔,蔚為壯觀。亭身倒映蓮池,有「蓮池倒影」之景。遊人來此,登亭遠望,一覽長江行船,二觀夔城風貌,自有樂趣。奉節新縣城,即在此建設。

蓮花池與太極亭

忘不了,2002年1月20日,下午1點40分,奉節古城第一次爆破——7層的奉節古城永安鎮政府大樓和高近50米的奉節火電場煙囪在8秒鐘內倒塌,它標誌著奉節古城永安鎮將從此永遠消失。無數奉節人在觀看奉節古城的第一次爆破時,淚流滿面。

上世紀末的奉節城

清爆前的老永安鎮政府門前

2002年1月20日13點40分,奉節古城所在永安鎮政府清爆

如今,站在修繕後的文峰古塔觀景台上眺望江水,逝者如斯,怎不令人思念水下的奉節古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