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歌手張信哲有「情歌王子」的封號,陰柔的氣質數度被傳是同志,不少網友臆測張信哲的性向,日前出席巡演記者會時,張信哲正面回應同志疑雲,他表示,大家愛怎麼猜、怎麼說都無所謂。
圖/翻攝自中新網
面對風聲四起的同志傳言,張信哲正面回應,他表示不想把自己的隱私透露出去,也不願讓這些傳言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大家愛怎麼猜、怎麼說都無所謂,不過當媒體問及張信哲最深刻的感情是哪一段時,他則是曖昧的回應「呵呵」,張信哲表示,自己在感情方面頗傳統,不追求轟轟烈烈,希望未來的另一半有共同的興趣和話題,能夠互相陪伴最重要。
人權新進步!尊重同志相愛 高市擬推戶口名簿註記多元婚姻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目前對同志與多元成家等議題,仍較保守。對此,今(11)日上午高雄市議員高閔琳與簡煥宗於議會中建議,針對有意結婚的同性、多元伴侶,籲請高雄市可推行在戶口名簿上的個人記事欄註記,以表達對同志以及多元成家的關注與支持。
▲示意圖/翻攝自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臉書。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為表達對同志以及多元成家的支持,議員建議高市府針對同性、多元伴侶可在戶口名簿的個人記事欄上註記;民政局長曾姿雯也表示,將針對同志以及多元議題研擬,推行所內註記。
高閔琳解釋,民政局說的所內註記,指的是在戶政所在電腦系統中登記,並不是公開狀態,也就是身分證、戶口名簿上皆不會顯示。她表示,同志以及多元議題礙於目前中央法規婚姻關係是一男一女的限制下,同志結婚是不被法律所允許,因此民政局此次的嘗試,無疑是對同志、多元議題有更大的幫助。
「同志身份」與「家庭認同」:麥當勞一分鐘的同志廣告讓我說了這麼多廢話
作者:羅文
微信:G乃不是殺手
這次麥當勞推出的以「接納」為主題的「撐同志」廣告片,是一起典型的「粉紅營銷」(視頻)。
兒子:「我喜歡男生。」父親:「我接受你喜歡男生。」
我們真的要求不高,你看,連一個快餐品牌的普通廣告中對同志的承認和支持就已經讓我們能開心得跳腳了。
乃哥本來是比較反感「粉紅營銷」的,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可是再仔細想想,麥當勞這次的廣告確實值得被表揚,因為它把「同志身份與家庭認同」這個被普通人忽視的話題扔到大眾面前。
說一個小故事吧。乃哥朋友的朋友,A。今年三十歲了,在北京,有著體面的工作和收入,也有著非常穩定的男朋友。一次偶然,A有男朋友的事情被他爸媽知道了。A的父母並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但是他們也並沒有接受。他們假裝完全沒這一回事般,完全無視了A的男朋友。
A的父母每次逮到機會就會問A:「你什麼時候帶女朋友回家?爸媽趁年輕想給你抱孫子。」
A嘗試和父母解釋自己的事情,但是父母全然不聽,就像什麼都聽不進去似的——你知道的,你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
A的父母還會三不五時地來北京跟A住上一段時間,逼得A和男友只能間歇性「分居」。A既深愛著父母,也愛自己的男友,只能艱難地維繫著兩邊的感情。
A也沒發過火,可惜發火也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他依舊要處理來自父母和男友兩邊的問題,焦頭爛額。
這就是典型的「同志身份」和「家庭認同」矛盾不能兼容的例子,我相信很多圈內人都有相似的經驗和見聞。今天,藉由這個名為「接納」的廣告,我想談談這個問題。
一、普通人眼中的LGBT:
只追求自我卻沒有家庭觀念?
普通大眾對於同志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在「肌肉芭比」、「娘娘腔」、「愛滋病」、「彩妝高跟鞋」、「反串」這些詞語上打轉。同性戀的群體形象被架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平台,並被大眾支離破碎地解讀。
可怕的是,這些解讀甚至都拋開了同志「人性」的基本特徵,好像他們都沒有家人,也沒有朋友,只是「同性戀」。
首先,「被標籤化」最應該批判的是現在的媒體。
現代媒體對待同志話題的寬容程度越來越高,但是這僅僅是「寬容」,和其「深刻與否」、「真實與否」、「全面與否」完全無關。
娛樂媒體一天到晚構造著「意淫」素材,社會媒體追逐著「獵奇」新聞。大眾被這樣的新聞狂轟濫炸和包圍,自然而然就在同志身上貼標籤。
這樣的媒體環境下,你讓大眾怎麼去用平常的眼光對待同志呢?
所以,在媒體大量曝光同志新聞之前,大眾對於同志群體更多的可能是無知和一些偏見。但是在媒體大量曝光之後,大眾對同志有了更多偏見的機會。
其次,因為歷史和社會的客觀原因,大多數的同志並不會選擇大範圍內「出櫃」。換而言之,普通人很難感受到「有血有肉」的同志個體,只能被動地接受二手訊息再形成刻板印象。
你有可能覺得「某某人特別好,工作努力還孝順,做事懂禮數也周到」,但如果你不知道那個某某人就是個Gay。那「工作努力」、「孝順」、「周到」這些優點就跟「同志」這個群體無關了。
可是這個問題你能怪誰呢?誰也責怪不了。顯然,越多的同志出櫃能讓大眾對同志的認識更加豐滿和真實,環境也會越變越好。但歷史因素和社會現實決定了近期內不可能迎來大範圍內的「出櫃潮」。
二、同志群體:同志亦凡人,
我們也追求「家庭認同」
「被標籤化」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同性戀對家庭的態度非常容易被大眾解讀為「離經叛道」,或者是「過於自我」。可同志群體也渴望得到家庭的認可,只不過「同志身份」讓這個認可變得特別艱難而已。
這裡的艱難包含兩個意思:1、同志對「家庭認同」的渴望,普通人無法身臨其境,無法體會。「他救」顯然不現實。2、「家庭認同」的追求道路極其艱難,絕大部分的家長不能接受,「自救」難度很高。
這個廣告讓乃哥覺得很開心的是,它把同志對於「家庭認同」的渴望淡淡地勾勒了出來,展現給了世人。對上述的第一層「艱難」有所幫助。
說回這個廣告片,1分鐘的時間裡就勾勒出了「同志和親情之間的矛盾」這個沉重的話題。我相信在看完之後,不少普通觀眾會想:「哦,原來同志渴望讓家人認同,卻面臨舉步維艱的困境。」
如果心態足夠開放,他們還會繼續追問:「如果我是G,我會有勇氣跟自己的父親說嗎?那該怎麼說啊?如果我孩子跟我出櫃,那我該怎麼做呢?」
所以,拋出「親情」這個大家都有共鳴的點,翹起「同志」的話題,讓大家稍微嚴肅一點地看待同志和同志生活,單為這一點,這個廣告,我就給滿分。
我始終覺得,讓大眾能這樣稍微深入一點地去觸及「同志」話題,才有機會讓他們更加理解和接納「同志」群體。
三、同志身份與家庭認同:
主觀的家庭觀念和客觀條件制約之間的矛盾
就我接觸到的同志而言,大都有一種很隱秘的心態,那就是表面上不得已逃離家庭的束縛——遠離家鄉和家人,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又渴望得到家人的認可,期盼獲得更完整的家庭。
這種隱秘的心態,就是同志群體主觀上的家庭觀念和客觀上的制約之間的矛盾的反應。他們想要被家人認同,但是他們很難被家人認同。對大多數年輕的同志來說,向關係很好的直人朋友出櫃並不是太難,但向家人出櫃要艱難得多。
這種隱秘的心態不容易被大眾所了解,因為普通人很難設身處地地假設到這樣特殊的情況。而這個話題被新聞媒體和現在的同志文藝作品所忽視。
這種隱秘的心態之所以隱秘,也是因為它很難被滿足。因此同性戀者對家庭的態度常常容易看上去是「模糊不清」,或者是「刻意疏遠」。這是這個群體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期待「回歸家庭」的一面並未展示給世人,也可能是被刻意抹殺。
更有悲觀的人認為,即使大眾了解同志「回歸家庭」的渴望,他們也並不關心同志能否組建家庭、能否領養小孩、能否擁有平等的相關權利等等。
大眾不care,因為跟他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