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宏茂橋3道同一座組屋但不同單位的六名居民,
過去4年先後被診斷患上耐多藥型結核病。為安全起見,
衛生部從即日起至這個星期日(19日)將在組屋底層,
該座組屋居民免費進行結核病檢查。
這六名感染耐多藥型結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的新加坡人住在宏茂橋3道第203座組屋的四個單位內。
患病的五男一女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
其中三名患者住在一個單位,另三人則分別住不同單位。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引發的傳染病,通常影響肺部,
但其他器官如頭腦、淋巴結等都可能受影響。
上述六名患者都是肺部遭感染。
如果結核病患者沒得到妥善治療或完成療程,
他們將對一些一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因而演變成耐多藥型結核病。
這類病患需更長的時間康復,
治療期將從一般的六到九個月延長至20到24個月。
衛生部醫藥總監王建忠副教授昨天傍晚召開記者會指出,
同一座組屋但不同單位的居民感染上同一菌種的耐多藥型肺結核在新加坡是首例,
也是「相當異乎尋常的事」,
因為肺結核一般是活性肺結核患者咳嗽時,
將病菌散播到空氣中進而傳播。
一般上只有長期與患者近距離接觸者,
如家人和同事較容易受感染。
與患者共用杯子、餐具、接吻等都不會被傳染。
衛生部調查以後,除了其中三名患者住在同一單位外,
其他患者之間並無交集。他們既沒接觸過也不認識彼此,
更沒在同一個地方聚集。
雖然電梯是組屋內的共用設施,但通過電梯傳播肺結核的機率相當低。
六人不會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
不過所幸的是,六名患者中有三人已完成療程,另三人還在接受治療。
「六人都已不帶傳染性,因此不會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
耐多藥型結核病患者在確診後,需入院治療約一個月,
如果反應良好即可出院繼續服藥完成療程。
至於當前還在接受治療的三名病患中,有部分是因其他疾病所以依然留院。
據了解,不是所有人感染結核病菌後都會發病。
一些人因病菌受體內免疫系統抑制所以暫不發病;
潛伏期間,帶菌者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病菌。
宏茂橋的六名病患中,
首名病患是在2012年2月被確診。
與其同住一個單位的另一名患者,早在當局於2012年追查首名病患周圍的人時,
就已被診斷患有潛伏性肺結核。
當局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密切跟進她的病情兩年,
但她直至去年才發病。她也是該座組屋的第五名病患。
被詢及六名無交集的居民相繼染病的可能導因是什麼時,
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卡特醫生(Jeffery Cutter)遺憾地指出,
他們很努力地尋找答案,但至今無果,因此為安全起見,
當局決定為這座組屋的居民免費進行結核病檢查,不放過任何尚未診斷出來的病例。
什麼是結核病?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造成的傳染病,
通常影響肺部,但其他器官如頭腦、淋巴結、腎臟、皮膚和骨骼都可能受影響。
結核病通常影響肺部。
結核病如何傳播?
結核病由活性結核病患者通過空氣傳播,
患者在咳嗽時會將病菌散播到空氣中。
長期與患者近距離接觸者如家人、同事較容易受感染。
與患者共用杯子、餐具、接吻、握手等都不會遭傳染。
通過適當治療,患者在兩到三個星期後將不會有傳染性。
結核病通常通過空氣傳播,與患者共用杯子和餐具等反而不會傳染。
結核病有什麼症狀?
咳嗽超過三星期、發低燒、咳嗽出血、夜間流汗、疲勞、胸口疼痛、體重下降。
結核病的症狀之一是咳嗽超過三個星期。
潛伏性結核病和活性結核病有什麼區別?
不是所有人遭結核病菌感染後都會發病。
一些人會因病菌受體內免疫系統抑制而暫不發病。
潛伏期間,帶菌者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病菌。
然而,一旦免疫能力受損,潛伏病菌可能快速繁殖,
導致帶菌者成為傳播者,即活性結核病患者。
約10%帶菌者最終會成為傳播者,其中約一半會在兩年內成為傳播者。
一般上,
吸毒者,以及本身就患有糖尿病、愛之病、免疫系統較弱、
營養不良等的潛伏性患者,會比其他人面對更高的風險成為活性結核病患者。
結核病能治癒嗎?
結核病幾乎可完全治癒,
證實患上結核病患者將同時服用數種不同的藥物組合,
治療期一般是六到九個月。
那些任意中斷療程者則可能因體內結核病菌未完全被消滅而在病情復發後,
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經突變的病菌將更難醫治。
為確保病人每天服藥,
本地這些年來一直推行直接觀察治療(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讓結核病患者在醫療人員的監督下服藥。
典型的情況是,病人在那幾個月里,
每天都到住家附近的綜合診療所,在護士監督下吃藥。
這項療程,
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個國家的結核病監管機構為了確保社區安全,
所推薦的傳染性結核病治療法。
結核病在這個時代幾乎可完全治癒,關鍵在於按時接受治療和吃藥。
什麼是耐多藥型(Multi Drug Resistant)結核病?
耐多藥結核病指的是結核病人對至少兩種一線抗生素——異煙肼(isoniazid)和
利福平(rifampicin)產生抗藥效果,
原因包括病患沒有得到妥善治療或完成療程。
這類病患需更長時間才能康復,
從標準治療的六到九個月延長至20到24個月,
治癒率從原本的超過95%甚至可能銳減至30%,
嚴重的話還可能喪命。
所幸這種病例相對來說少得多,少於1%會演變成耐多藥型結核病。
全球每年有近50萬起耐多藥型結核病病例。
去年在本地出生的國人中,有五人患上這類結核病。
受訪居民:會抽空做檢查
現在在該租屋區的停車場停放了一輛善達社區保健機構的巴士,
組屋底層也裝置了電燈風扇和塑料窗簾,
並擺放了桌椅等。現場也有客工在拖地消毒,為今天開始進行的身體檢查做準備。
路人群眾表示接到衛生部人員的通知後感到相當意外,
但他們不太擔心。
潘玉蓮(68歲)受訪時說:
「聽到這座組屋有人患結核病感到很意外。我們對結核病不太了解,
只知道患者會一直咳嗽。我和丈夫明天或後天會抽空去做檢查,討個安心。」
另一名居民易玲玲(37歲,會計師)
則還沒有決定是否要去接受檢查,但會至少帶母親去。
她說:
「母親已經70多歲,抵抗力比我們弱。她也經常到樓下與朋友見面聊天,
我擔心這些活動會增加她受感染的風險,所以讓她接受檢查會比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