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了13具敵軍屍體,九旬的抗日老兵張道干,捐出了死在戰場上的一名日本士兵的遺物。 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6月15日電(記者申冉)「當時村民說,要把這些侵略者的屍體扔野外。我說,這樣不行啊,畢竟他們也是爹生娘養的人啊。」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93歲的抗日老兵張道干,向紀念館捐獻了自己放在身邊70多年的一枚死去敵軍遺留的勳章。
1942年正是中國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今年已過九旬的老兵張道幹當年還是一個19歲的「小兵」,「那一年在朱家崗,是最慘烈的一場血戰。」這位老人說起73年前發生在當地的著名「朱家崗戰役」,記憶尤深。
1942年11月14日,駐徐州、蚌埠一帶的萬餘日寇,分5路對淮北蘇皖根據地開始「掃蕩」。當時的新四軍9旅26團成為對敵主力部隊,與日軍核心部隊進行正面抗擊。
張道干正好在那一年參加了蘇北金鎖區武工隊,跟隨時任泗洪縣金鎖區區委書記兼區長的馬振藻參加了朱家崗戰役的外圍戰,「26團在裡面打,我們在外圍呼應。」
「這場戰鬥打的艱苦,但也打的漂亮,我們傷亡一個人,日軍至少要傷亡四個人。」在戰鬥結束之後,新四軍主力部隊撤走,張道干所在的武工隊負責打掃戰場。
「當時,除了70多具新四軍抗日烈士的屍體,我們還發現了13具日軍的屍體沒來得及被敵方搶走,其中還有一名女兵。當時老百姓都說要把這些侵略者的 屍體扔在野外。我說不行啊,他們也是爹娘生養的人啊。」張道干回憶,最後他為了安撫鄉民的情緒,就說,把這些日本兵的屍體埋在地下,給新四軍犧牲的烈士站 崗放哨。
從此,在江蘇泗洪縣朱家崗烈士陵園裡,就有了一座極為特殊的「敵我共墓園」,這裡安葬的除了抗日烈士之外,還有13具日軍屍體得以被永久地掩埋在了異鄉的土地上。
「實際上,當時新四軍是有要求的,在戰場上被遺棄的日軍屍體也要妥善掩埋,這是我們的人道精神。」已經去世的馬振藻的兒子馬希林也參加了捐贈儀式,解釋了當時的情況。
掩埋了日本士兵的屍體之後,張道干留了一塊日本兵身上的勳章,在身邊放了七十多年,最終決定捐獻給紀念館。這塊名為「偽滿洲國吉林治安維持會獎章」的勳章上,註明了是獎給一個名叫嘉惠文博的日本士兵。
「這塊東西放在這裡(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最有意義了。讓後人看看,日本人殺了我們三十萬同胞,屍橫遍野,慘不忍睹,而我們又是怎樣對待這些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日本士兵。」馬希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