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
2016-06-15 11:27
在民間流傳著關於生薑和蘿蔔的諺語,感覺很牛叉的樣子,比如,「蘿蔔上市,醫生沒事」,「吃著蘿蔔喝著茶,氣得大夫滿街爬」;「女子三日不斷藕,男子三日不斷姜」,「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實際上,這些養生諺語,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生活的,但有時候對諺語的理解要是不到位,就會誤解其中真意,按照諺語來生活,往往會出現一些誤差。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句諺語,其實這句諺語很多人都理解錯了。為什麼呢?冬天吃蘿蔔,夏天吃生薑,這樣真的好嗎?我們先來看看蘿蔔和生薑的性能再說吧。
蘿蔔肉質脆嫩多汁,形美色艷,「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是人們比較喜愛的一種食材。但是蘿蔔生用和熟用,功效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生蘿蔔味甘辛,性寒涼,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等作用;熟蘿蔔味甘性平,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綜合來講,蘿蔔適用於消渴口乾,鼻衄,咯血;痰熱咳嗽,咽喉痛,失音;痢疾或腹瀉,腹痛作脹;脾胃不和,飲食不消,反胃嘔吐;熱淋,石淋,小便不利或膽石症等病證。
生薑從味道來說,有一定的辛辣之味,民間不是有「姜還是老的辣」之說嗎?從性能來說,是偏於溫熱的,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等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後,急以薑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我們明白了蘿蔔和生薑的性能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句諺語。我們知道,三冬時節,
人們在飲食上可能會偏葷一些,而煮熟的蘿蔔恰好具有益脾和胃、消食下氣的作用,
尤其是年關和春節時期,大魚大肉,正好吃點蘿蔔解油膩,化食積,妙不可言。
三冬時節,天氣寒冷,容易感冒咳嗽,而蘿蔔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運用得當,
自然恰到好處。那麼問題來了,夏天不能吃蘿蔔嗎?看到超市也有蘿蔔這個菜,
是否可以吃呢?當然可以吃。生蘿蔔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
解毒,整個夏天,蘿蔔也是可以吃的。
再來看看夏季,夏季天氣炎熱,人們胃口通常不佳,而這個時候放入少許生薑
,能夠使人胃口大開,因為生薑是「治嘔聖藥」。在夏天,適當吃些生薑,
可以抑治腸胃細菌的滋生,生薑還有殺滅口腔致病菌和腸道致病菌的作用,
但是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乾、煩渴、咽痛、汗多,而生薑性辛溫,
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不宜多吃,
只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薑即可。那麼,
冬天不能吃生薑嗎?肯定能吃。冬季天氣寒冷,根據「寒者熱之」的原則,冬季吃薑正當時。
這樣看來,似乎「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句諺語可以被推翻了。
實則不然,這句話用了一個修辭手法,很多人忽略了。什麼修辭手法呢?互文現義
。這種修辭手法,即是將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
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比如《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
就是互文現義的修辭手法。如果按照直譯,就是「將軍身經百戰,全都戰死
;壯士十年奮戰,慘勝而歸」,但這顯然不符合文意,而正確的翻譯是:
「將軍和壯士們經過好幾年的浴血奮戰,一些將士馬革裹屍,一些將士凱旋歸朝。」
懂得了互文現義的修辭手法,「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這句話的正確打開方式就不一樣了:無論冬夏,正確使用蘿蔔和生薑,
能夠使人安康!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