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鄧小平復出時,毛主席為什麼問他有沒有個弟弟叫鄧小閒

@ 2016-06-15

近讀陳小津《我的文革歲月》,中間有個細節印象深刻: 「胡耀邦聽王震說,1973年底,毛澤東再次重用鄧小平,在政治局會上開玩笑:鄧小平啊,你有沒有個弟弟,叫鄧小閒呀?鄧小平說,沒有。在場者大多不解其意,只有周恩來、葉劍英忍俊不禁,笑了。」 考,「鄧小閒」一語截自「潘驢鄧小閒」。

原話出水滸人物王婆之口。《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西門慶苦苦哀求王婆替他拿下潘金蓮時,王婆有一番言語: 「王婆道:『大官人,你聽我說: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驢兒大行貨;第三件,要似鄧通有錢;第四件,小就要綿里針忍耐;第五件,要閒工夫。──此五件,喚作潘、驢、鄧、小、閒。五件俱全,此事便獲著。』」 「潘驢鄧小閒」之本意王婆已解釋清楚,毋需贅言。那為什麼,1973年鄧小平復出時,毛主席在政治局會議這種非常重要的場合會有此驚人一問呢?以毛主席的雄才大略論,小編覺得原因可能有四: 一、按照中國人的取名傳統。姓名中的字,第一個是姓,第二個是字輩(也有字輩排在最後的,但不普遍),第三個字才是名。所以毛主席根據鄧小平的姓名結構,故意開玩笑問他是不是有個弟弟叫「鄧小閒」。 二、鄧小平的傳奇經歷被概括為「三起三落」。第一次落是30年代初期中央蘇區時,由於反對博古等人的「城市中心論」,遭到批鬥,各種職務被取消,甚至一度關進監獄,直到遵義會議後才復出,參加工作。 第二次落是文革初期,作為「劉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全家下放江西。

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後,鄧小平寫信給毛主席,請求出來工作。1972年8月14日,毛主席在鄧小平的信上作出肯定性批示。1973年鄧小平復出,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而1973年底正是他第二起的時候。由於每次「落」了,賦閒之後鄧小平都會被重新起用,沒有永遠打入冷宮,所以毛主席才會用「小閒」二字來開玩笑。 三、《水滸傳》中王婆對「小」的解釋是「綿里針忍耐」。無獨有偶,1973年12月16日,在召見政治局有關同志和北京、瀋陽、濟南、武漢軍區負責人談話時,毛主席有一番講話。他先是說「我們現在請了一位總參謀長(鄧小平)。他呢,有些人怕他,他是辦事比較果斷。」然後又指著鄧小平說,「你呢,人家有點怕你,我送你兩句話: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外面和氣一點,內部是鋼鐵公司。」 這次談話和陳小津書中提到的那次談話相隔很近,綜合兩次談話看,毛主席對鄧小平的判斷之一就是原則性太強,所以才會提醒他要「柔中寓剛,綿里藏針。」 四、對鄧小平寄予期望。《水滸傳》中王婆對「鄧」的解釋是「要似鄧通有錢」

。考,鄧通為西漢時人,富可敵國。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了「文革」以來的最好形勢,這主要得益於 「九一三」事件後,周恩來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 此時,毛主席對擅長經濟工作的鄧小平說出這番話,有予以期望,囑咐其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發展國民經濟,使國家、人民更加富裕的意思。而且從之後的歷史走勢看,鄧小平圓滿完成了毛主席教給他的任務,沒有辜負老人家的殷殷期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