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軍機項目負責人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表示,俄羅斯正在計劃研發第六代戰機。有意思的是公司稱這款戰機將是一款可選擇無人駕駛模式的戰機,同時還擁有高超音速能力,說白了這就是美國標準,美國人也是這麼說的,還聲稱這款戰鬥機將在七年之後首飛,小編想了想前幾天誰說的俄羅斯航母也要海試,看來俄羅斯多年以後的很多東西都已經拿出來了。想想當年的北風之神,拖!拖!拖!感覺印度都被傳染了的節奏啊!
無獨有偶,咱們國家的第六代戰鬥機也已經被網友(重點說一遍是網友哦!)曝光相關諜照,這名字也出來了,叫殲-28,相關消息稱該機擁有超機動性,竟然還具備攔截核飛彈的能力,如果如此,那真的是領先世界啊,彈道飛彈的飛行速度那可是十幾甚至二十幾馬赫啊!這位網友肯定是喝醉了,看歐洲杯看多了!還沒完,還說可以二次攔截,不過說攜帶雷射武器功倒是靠譜。說什麼可以打擊/分解太陽系的行星,我摸了摸自己的眉頭,有點燒……
殲28GG圖,這張還是非常靠譜的,不過設計者確定這個氣動布局可以跑出20馬赫?這和博爾特要跑出百米7秒的難度差不多了?
這是一個飛機的一些局部配件名稱,不夠全面,看下張。
為什麼看上面的幾個圖?小編為了給你看看下面流傳的不靠譜到家的GG圖!
發動機進氣口都給取消了?B2的都能看到……
好了言歸正傳,看樣子俄羅斯的第六代戰機從想像力上是要落後中國了,至少在網友這一環節上!~
俄羅斯第六代戰鬥機目前已經確定外形設計,該戰機將是一款單座多用途戰鬥機,但也具備無人駕駛飛行能力。同時,這款戰機的機身由復合材料製成,具備隱身能力和高機動性,聽起來這是搶第五代戰機的台詞啊。這款戰鬥機還可以發射遠程高超音速飛彈,同時自身也具備高超音速飛行性能。而這樣一款集各種先進技術於一體的戰鬥機,其試驗樣機將在2020年後的2至3年內升空。目前,這款戰鬥機的各項技術正在研發之中。
第六代戰鬥機近幾年來一直是個炒作十分嚴重的概念。2008年1月,美國波音公司向外界公開了其F/A-XX戰機的概念設計,這是世界上第一款號稱「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方案。作為回應,波音公司的老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在2012年1月公布了第六代戰鬥機方案。其後,美國的另一大軍用飛機生產巨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也在2015年年底公開了其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波音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的方案均採用了無尾設計,而洛克希德·馬丁的設計方案雖然保留了全動式尾翼,但採用了大傾角設計以儘量降低雷達反射面積,這證明在美國各個戰鬥機研發廠商在第六代戰鬥機的隱身性能問題上態度比較一致。除此之外,美國航空工業還普遍認為第六代戰鬥機應該具有高超音速飛行能力、高機動性、高度智能化和高度網絡化作戰能力。很顯然,這些能力比起目前的F-22、T-50、殲-20等第五代戰鬥機而言,在概念上就已經有了質的突破。
圖註:波音公司公布的第六代戰鬥機「F/A-XX」方案。按照美國航空工業的觀點,第六代戰鬥機應該具有高度隱身化、高超音速飛行能力、高機動性、高度智能化和高度網絡化作戰能力
從概念上看,俄羅斯的第六代戰鬥機方案不過是對美國第六代戰鬥機方案的直接拷貝。應該說按照目前的技術發展方向和空中安全形勢,美國的第六代戰鬥機概念還是比較正確的,但對於俄羅斯而言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實在不容樂觀。早在2014年,米哈伊洛夫就聲稱俄羅斯第六代戰鬥機最快將於2020年下半年起開始研製,但俄羅斯空軍方面僅稱在第六代戰鬥機的「定位與認識上尚未達成一致,只有主要方向基本確定」。雖然其後俄羅斯先期研究基金會總經理安德烈·格里戈里耶夫披露的俄羅斯正在就材料和發動機兩個關鍵性技術方面為第六代戰鬥機奠定基礎,但從長達一年多時間內始終沒有關於俄羅斯第六代戰鬥機相關技術的消息來看,格里戈里耶夫的表態僅僅具有象徵意味。今年3月,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再次就第六代戰鬥機項目表態,稱蘇霍伊航空軍工技術聯合體已經向俄官方展示了第六代戰鬥機的初期設計,然而這種初期設計究竟達到了何種深度仍然無法推測。
可以說,俄羅斯在第六代戰鬥機研發方面可謂雄心勃勃,然而這種願望能否如願以償可謂充滿了變數。目前俄羅斯最新一代的戰鬥機為正在試飛的T-50,該機迄今已經進行了十幾年的研發和試驗,在進度上卻不如比其發展更晚的殲-20,成熟度則較之早已服役的F-22相去甚遠。對於T-50而言,該機所配用的動力裝置、武器系統和航電系統長期成為「拖後腿」的關鍵,其他子系統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換句話說,目前俄羅斯連第五代戰鬥機的研發都十分不順利,如果由T-50的設計製造方蘇霍伊公司再另起爐灶開發第六代戰鬥機,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雖然羅戈津曾就俄羅斯的航空工業發展提出必須「向前看」的觀點,甚至還要求俄羅斯航空工業在研發第六代戰機的同時要開始對第七代戰鬥機的探索,但這種堪稱「躍進」式的發展態度顯然並不切合實際。
圖註:T-50是目前俄羅斯唯一正在進行的第五代戰鬥機項目,該機在發展過程中困難重重,足見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實際狀況。在這種條件下發展第六代戰鬥機,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自從前蘇聯解體後,由於缺乏新的技術積累和發展規劃,俄羅斯的先進戰機研發能力早已開始退化。從米格I-2000項目的最終下馬、T-50發展不順利以及層出不窮的各類對蘇-27系列和米格-29系列的改進來看,俄羅斯航空工業在先進戰鬥機研發領域雖然並非毫無建樹,然而畢竟只是在通天巨塔的頂端又多蓋了一層,且無論耗費工時還是質量都很成問題。由此可見,無論是羅戈津還是米哈伊洛夫的表態,都僅僅是一種畫餅充飢式的自我安慰,其在「面子」上不甘人後的因素遠遠高於「里子」上的技術條件。心比天高的背後,卻難掩命比紙薄的實際,這恐怕不僅僅是俄羅斯空天軍和俄羅斯戰鬥機研發能力面臨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