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中國共支付多少軍費?這個數目已夠養活一代中國人

@ 2016-06-14

抗美援朝雖然我國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現在看來收益卻更為巨大。三年多的韓戰,基本上回到了剛剛開戰時的三八線位置,可謂平局。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是從鴨綠江邊開始,取得了將頭號軍事強國擊退500公里並挽救了鄰邦的勝利,這一成就是任何熟悉歷史且有正確立場的人都會肯定的。 新中國剛剛成立,便參加了一場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局部戰爭,付出代價也是難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前後有將近297萬部隊以志願軍名義入朝,直接消耗大概62億元人民幣,還欠下了蘇聯30億元人民幣(當時摺合13億美元)的軍火債,戰時犧牲15萬多人(近些人因又有事後補報的因傷病死亡者,確認烈士為18萬人)。

中方付出的代價與戰果相比,還是相對較少的,尤其是在裝備不如聯合國軍的條件下發揮很高的作戰技巧,人力物力損失都遠小於對手。按「聯合國軍」公布的數字,戰時美軍死亡共5.4萬人,韓國軍人死亡22萬人,還有其他盟國的數千人,美國的直接戰費超過200億美元。 將抗美援朝戰爭的花費與當時中國的國民經濟總量相比,其總量並不算太高。戰爭期間中國的整個國民產值達2000億人民幣,國家財政支出為600億元人民幣,抗美援朝戰爭的開銷只占同期財政支出的十分之一。正因為如此,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順利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每年經濟增長率平均在15%以上。

至1952年年底,我國工農業生產都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並於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新中國站在「第一線」出兵朝鮮,讓蘇聯站在「第二線」,這種民族犧牲也換來巨大的經濟回報。在中國出兵朝鮮後,蘇聯領導人才改變了過去援華不大慷慨並有懷疑的態度,中國得到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外來經濟援助。

1952年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141個大型工程項目,1954年赫魯雪夫訪華時又增加15個項目,形成了後來通稱的「一百五十六項」(最後落實為150項)。這些援華項目的設備雖然還算成本費,技術轉讓卻全屬無償,就此中國能以堪稱世界上最低的成本奠定了工業化的最初基礎。 中國出兵朝鮮,與世界頭強美國在戰場上取得均勢,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這在政治上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中國與蘇聯真正形成了基本平等的兄弟關係(東歐各國與蘇聯則是父子關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