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雅美族(達悟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族等14大族群,嘗試與大自然接觸、依賴天地維生的結果,致使他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
又因各族群間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略有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祭典風貌,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達悟族)飛魚祭等,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鄒族「戰祭」
鄒族(Tsou)也稱為曹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人口約6000多人。分布於玉山西側,高雄山地的卡那布與薩阿魯阿,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吳鳳鄉和高雄縣三民,桃源二鄉部分山區。部落內人口聚居密度高,居住之海拔自500米至1500米。
戰祭(Mayasvi瑪雅斯比)是鄒族部落中最神聖的祭典,早年依征戰及狩獵的情況擇期舉行,如今則於每年陽曆2月份左右舉行。鄒族的戰祭又有「凱旋祭」、「人頭祭」、「敵首祭」、「迎神祭」等之說法,其主要供奉征戰之神,即戰神和司命神,除向其祈求戰力外,也藉此求得神靈的庇佑,並含有激勵族人士氣的功用。
祭典大致分成:預備活動、正典、歌舞祭、結束祭四大階段,從迎神曲開始,緊接著頌神歌舞持續3天2夜,在最後一天午夜12點吟唱送神曲後結束。
布農族「打耳祭」
打耳祭是布農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約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舉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獵、射耳、烤豬肉、分豬肉、獵槍祭、誇功慶、成巫祭等幾個主要活動。
傳統的「打耳祭」,在祭典舉行前成年男子都必須上山打獵,將獵物的耳朵割下掛在木架或樹枝上,讓全村的男子輪流用弓箭射擊;而年幼的孩子則由父兄陪伴,到場中練習射擊,如此可訓練他們日後成為狩獵的高手。布農族人以往射擊鹿耳來祈求農作及狩獵的豐收,近年來,漸漸改射山豬耳替代。
雅美人「飛魚祭」
雅美人,也稱達悟人,是台灣少數民族中最典型的海洋族群,居住在台灣以東的蘭嶼島上。雅美氏族社會是實行男女分工的父系社會,男性負責捕魚、建築房屋、製造工具,婦女則負責織布和耕作。
達悟族和飛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年3~7月間飛魚會隨著黑潮而來,帶給蘭嶼達悟族人莫大的豐收。因此,達悟族人相信飛魚是神的賜予,格外珍惜這項天然資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規律和禁忌,也隨著飛魚洄遊的生態來明訂。
「飛魚祭」是一種獵魚的儀式,約在每年農曆2、3月間舉行,為期近4個月。整個活動為分為祈豐魚祭、招魚祭、飛魚收藏祭等階段。祭典時,達悟族男子會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飛魚豐收。女性禁止入場參與。
阿美族人「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動,於每年7、8月間舉辦,豐年祭中常見的祭典儀式包含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舞、捕魚祭等,整個過程包含「迎靈」、「宴靈」和「送靈」三階段,早年為期8~15天,活動內容較單純,以男子年齡階層為組織,婦女是不能參與的;近年許多舊俗和禁忌略有改變,除了祭典天數縮短、宗教儀式簡化外,並在活動中加入賽跑、拔河、射箭等競技活動助興,一般遊客也可加入同歡。
賽夏族「矮靈祭」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一項傳統祭典,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約在農曆10月15日左右農作物收成之後舉行,為期4天3夜。整個矮靈祭分為告靈、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幾個主要儀式,其中尤以迎靈最為神聖,只容本族參與(一般遊客只能參加會靈及娛靈兩種儀式)。第一天展開的「迎靈」,由長老們供奉酒肉,向東方召請矮靈,以祈求降臨;第二天「娛靈」,是整個矮靈祭中的重頭戲,族人以熱鬧的歌舞來紀念矮靈;最後一天「送靈」,等待破曉時分,族人將芒草結和榛樹枝朝東邊拋去,以表示將矮靈送走,並將供奉的糯米酒、豬肉及米糕等分送給參與祭典之人。
卑南族「猴祭」及「大獵祭」
卑南族的「猴祭」及「大獵祭」合稱為「年祭」;近年來,各村落間會輪流舉辦「聯合年祭」,持續將卑南族的特色發揚光大。卑南族是台灣原住民中最崇尚武力的族群,約在每年12月下旬舉辦的「猴祭」,被視為卑南族最具特色的祭典。所謂「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一般稱為「刺猴祭」。傳統猴祭中,卑南族少年須經過一連串嚴格的考驗,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殺猴子最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為藤製的模型替代),藉此培養少年的膽識體魄及分工合作的精神,整個過程須歷經4次考驗,過後才能進入「大獵祭」。
台中大甲媽祖文化節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台奉祀後,即成為台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台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曆3月媽祖誕辰,台灣各地如台中市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台南市大天后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台中市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台中市大甲鎮瀾宮進香活動一般於農歷3月不定期舉行,整個隊伍加入了許多精彩的廟會活動,包括神像戲偶、戲班、繡旗、花車、舞龍舞獅等,經彰化員林、雲林西螺、虎尾到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歷時八天七夜。行進中,迎媽祖隊伍受到各地善男信女熱烈歡迎,百姓們紛紛準備牲禮素果膜拜,燃放鞭炮、焚香祭祀。直到媽祖從嘉義新港奉天宮迴鑾時,再一次掀起活動高潮,沿途數十萬名信徒大擺流水席招待親友及香客,鑼鼓喧天、萬人空巷。
台灣南部「宋江陣」
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台南、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閒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日據時代,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宋江陣通常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一百四十餘年歷史。
相傳有人把「水滸傳」的故事附會上去,說是宋朝的俠盜宋江為操練部眾,設計了一種以陣式為主,個人為輔的武藝,由36天罡,72地煞組成的陣式,以便攻城;另一種說法說它是少林武學的一支,屬於實拳一派,與少林的單套拳、獅陣、劍獅同時流傳下來。有人認為台灣的宋江陣,是明末鄭成功操練部隊,保衛海疆,所發明的一套教練術;水滸傳中赫赫有名的宋江,一直深深影響了民間對革命義士的尊崇與景仰。明鄭時期,當反清復明積極展開時,這些來自福建水域的綠林豪傑,心目中的英雄便是梁山泊的好漢,於是他們以拳術為基礎,打著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口號,形成宋江陣的雛形。
宋江陣的組成:原始的宋江陣相傳由108人組成,以喻36天罡,72地煞。然而今日真正的宋江陣組成卻沒有108人的隊伍。這是因為宋江陣師傅認為108人為不祥之陣,一般民間以36人組成的最為普遍。宋江陣流傳在台灣南部,而以高雄市最多,堪稱是宋江陣的故鄉。
台灣西南沿海:東港迎王平安祭
東港迎王平安祭為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東港迎王平安祭」約在農曆9月份於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西港燒王船在農曆4月中旬於台南市西港區慶安宮舉行,其中「東港迎王平安祭」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聞名台灣,除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整個祭典為期8天7夜,包含請王、過火、繞境、宴王、送王等諸多儀式。整艘王船仿古戰船而建,以紙和木材搭建,造價數百萬,雕工精細華美。在燒王船之前,東隆宮會為王爺及部屬們添配許多航行中的必備品,如梳洗、衣服、食物、神轎、桌椅等,並且舉行盛大的「宴王」儀式,以突顯祭典之隆重﹔「送王」儀式選在凌晨吉時開始伴隨著一連串鞭炮聲,王船緩緩起航,接著引燃熊熊大火(寓意將不好的瘟神邪神押解上船),連同代天巡狩的王爺一起離開,祈求平安降福。
台灣南部:鯤鯓王平安祭
鯤鯓雲嘉南的鹽業歷史早在明鄭時期即在西南沿海地區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從引進海水到蒸發、日曬、結晶的過程,動作繁複且技巧高深。台灣340餘年來的曬鹽產業,不僅曾是台灣產業的大宗,亦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也是不可欠缺的民生物資。2002年台灣雖然結束了338年的曬鹽產業,然而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管理處轄區內獨特的鹽田景觀,所孕育出的鹽產業文化與鹽村生活寫照風光,卻留下豐富且令人追憶的文化資產。
每年當時序從楓紅轉入寒冬之際,正是台灣南部沿海風力強烈、雨量稀少,適合曬鹽的理想季節,一系列精采可期的活動以「鹽」為主軸,結合當地傳統的王爺信仰總廟「南鯤鯓代天府」及鹽民的原鄉-北門,作為活動的出發點,藉此希望能讓大家重新回味,體驗台灣西南濱海地帶獨有之鹽業歷史與鹽田風光。
台灣客家文化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被認為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台灣地區的客家人在清朝或更早時由粵東、閩西一帶移民而來。目前,客家人是台灣地區四大族群之一。台灣地區客家人口總數估計為419.7萬人,約占台灣地區總人口的18.1%。
台灣客家人口居住較為密集的地區仍是桃竹苗、高高屏、花東等三大區域,並呈現由這些地區往外擴散的情形。客家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依序為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桃園縣(39.2%),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縣(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台中市(43.6萬人)。
台當局訂農曆正月20日是客家人特有的節日「天穿日」,當天開放民眾擲筊祈福、吃平安。相傳「天穿日」是女媧補天的日子,這天在客家莊有「拜天穿」或「補天穿」的習俗,感謝神祇庇佑及慶祝人類的重生;過去農業社會,客家族群在過完天穿日才會展開一年的農事,不過,這些習俗隨工商社會的發展已逐漸式微。
客家人特有的節日「天穿日」的活動主要包括:千斤客家大甜粄揭粄儀式、客家歌舞劇表演、擲聖筊祈福平安粄、客家才藝及技藝表演、客家鄉親懇親大會、客家傳統特色產業體驗,以及客莊特色景點觀光導覽解說文化之旅等。
另外,每年四月間舉行的「客家桐花祭」也是一項值得遊客關注的活動。活動舉行時,各地客莊全家悠遊、旅客穿梭如織的畫面常映眼帘,體驗結合文化、旅遊、生態、產業之賞桐活動,儼然成為台灣人每年共赴的美麗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