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曬出一組後台照,並調侃:「在吳亦凡陳學冬一眾人面前,郭敬明好像P進去的表情包……身高187cm的吳亦凡坐著也比郭敬明高,網友評論:「大寫的心疼!
近日,有網友曬出一組後台照,並調侃:「在吳亦凡陳學冬一眾人面前,郭敬明好像P進去的表情包……」照片中,吳亦凡坐著與郭敬明、陳學冬、嚴屹寬等男星聊天,有細心地網友發現,身高187cm的吳亦凡坐著也比郭敬明高,網友評論:「大寫的心疼!」
身高是體型特徵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也是廣大家長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幼兒期和青春期的的身體發育對人的身高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人的身高,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長高呢?
身高增長的兩個高峰期:
一般來說,一個人成年期的最終身高取決於遺傳、營養,及內分泌激素對生長速度的調節。正常情況下,身高增長的速度有兩個高峰期。
第一個高峰期是出生後至三歲時,第二個高峰期是青春期。青春期前,男女孩子身高增長速度差別不大,進入青春期後,男孩子身高增長速度明顯大於女孩,因此,最終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高於女性。青春期一般持續2年左右(一般女孩子從10~12歲開始青春期發育,男孩子從12~14歲開始),青春期發育成熟後,身高增長明顯減慢,直至停止。所以,一般女孩子骨齡在16歲、男孩子在18歲後,身高增長停止。
影響孩子身高的幾大因素:
一般人看來,孩子的身高都是由父母的遺傳決定的,父母都是高個子,孩子肯定矮不了。但是要注意,雖然身高確實受種族、遺傳影響,但孩子身高的增長速度還與營養狀況、疾病、環境等因素有關。
營養不良(宮內生長遲緩和後天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腎病、哮喘、地中海貧血等)、長期應用某些藥物(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涉及生長的內分泌和遺傳代謝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性腺發育不良、性早熟等)、先天骨骼發育異常(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粘多糖病等)、染色體病(如Turner氏綜合徵等),以及惡劣的生活環境(如家庭暴力、戰亂)等因素,均可影響兒童身高增長。對於父母來說,掌握孩子身高增長的規律,有助於早期發現孩子身高的異常,以便早些採取相應治療或干預措施。
1、一般來說,男女嬰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約為50厘米,出生第一年內,身高增長速度最快,平均增長約25-28厘米,1~3歲平均每年增長約10-12厘米,至一歲時身高約為75-78厘米,兩歲時約為87-89厘米,三歲時約為97-99厘米,三歲後增長速度逐漸遞減,每年約增長5~7厘米。
2、進入青春期,男孩子可長20~30厘米,女孩子長15~25厘米,青春期後,身高增長逐漸減緩至停止(一般在女孩初潮後,男孩變聲、遺精後)。
細心的家長可以對照以上規律,或者與同齡的孩子相比較,若發現明顯異常,或明顯低於同齡兒平均水平,就應及時去醫院(最好是小兒內分泌專科)諮詢相關專家。如若生長激素缺乏症,其實在早期2歲左右就應表現出比同齡兒發育落後的跡象,若家長平時很細心,就不難發現孩子的異常,及早就醫,就可以避免終身遺憾了。
真「晚長」與真「矮小」的區別
的確有一部分孩子,在正常兒童進入青春年齡時,未有生長加速,但在其他孩子停止生長或生長減慢之後,卻出現身高猛長的情況。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民間俗稱「晚長」,這要有一定的遺傳背景。
這些孩子進入發育的年齡遲,因此,其青春期生長加速的年齡也遲。因為,他們在正常兒童的青春期未有生長加速,在此年齡段必然比已發育的同齡人矮。當他們也進入青春期後,會與正常兒一樣,有青春期生長加速,從而達到應有的遺傳身高。
但正如我們一向強調的,有更多的孩子並不是晚長,而是出現了身材矮小,而且時間拖得越久、身高差距越大。所以家長不能抱僥倖心理,在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無論哪個年齡階段出現身高的落後或者某一階段生長速率的減慢,都需要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才是最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