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是學習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是在世俗的喧囂和空虛中保持一份寧靜、充實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讓孩子熱愛閱讀,就是讓孩子熱愛生活,就是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上明亮的底色,這比取得多少分數、獲得什麼文憑更為重要。 那麼,怎樣讓孩子愛上閱讀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師帶著孩子大聲地朗讀起來。 閱讀,可以這樣做
▲ 一年級的閱讀主要從孩子感興趣的兒童詩、童謠起步。起步要緩,以便他們在誦讀中很好地把握生字、詞的讀法和用法。
▲ 二年級,就可以讓孩子開始誦讀節奏更加複雜的兒童詩,把字詞放到兒童詩中,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 三年級開始要求學生背誦唐絕句,並開始背誦泰戈爾的《飛鳥集》,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
▲ 四年級,孩子已經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時,孩子開始每個星期背三篇現代詩、兩篇古代詩,在中國古老的文字中感受鮮明的生活。
▲ 五年級的時候,孩子已經學會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閱讀也輕鬆了很多,所以我們就把泰戈爾的《新月集》提前學習了。
最初的誦讀,一定要是「有我的誦讀」。這樣的誦讀,是對兒童的呵護,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於兒童來說,相比於背了多少、背得多熟,更重要的是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是否快樂,是否因此更愛自己,更愛這個世界。因此,我們給孩子閱讀的材料必須是童趣盎然、淺顯好玩的。如果閱讀材料是遠離兒童趣味和兒童生活的,是艱深晦澀的,就好比在他們剛能喝奶的時候,讓他們啃骨頭,只會讓他們對食物充滿恐懼。 在我的班裡,最值得我驕傲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可以和孩子們很嚴肅地談論愛、愛戀。世界愛滋病日那天,我和孩子們一起談論愛滋病。我問他們:「你們知道愛滋病的傳染途徑嗎?」孩子們說:「母嬰感染、血液感染……」當孩子們在班級裡提到「性」的時候,課堂上沒有一聲怪笑,這是比得多少高分都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說明,孩子們的內心是健康的、純淨的。
名著,最好的閱讀素材
我會帶孩子們讀名著,越是拍成電視劇和動畫片的名著,我們越要讀給孩子們聽。電視把我們用語言和文字不能傳達的資訊都傳達給了孩子。但是,電視在給我們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們想像和思考的空間。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千萬不能讓他們整天看電視,孩子們都很喜歡聽故事.我們給孩子講故事聽,看到孩子閃閃發亮的眼睛,就知道孩子在自己的腦海裡已經組織起了一幅流動的畫面,具備了想像的能力。其實,聽故事就是在鍛鍊想像的能力。
很多老師可能會說自己沒有挖掘的能力。其實,我們不要擔心自己沒有挖掘的力度,只要將好書讀給孩子聽,十分功德已經成就了七八分。
我不僅為孩子們朗讀文學書,還為他們朗讀科普書,比如《原始森林裡的老樹》《神奇校車》。其中,《原始森林裡的老樹》不僅告訴小讀者生物鏈的知識,並且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虔誠膜拜之心。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情去朗讀,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得到浸染。《神奇校車》中,老師每上一節新課,都會自己設計服飾,如在講昆蟲的時候,她的耳環就是蜻蜓。這些都讓孩子們沉浸其中,用心聆聽,汲取知識,感悟智慧。
閱讀,培養品格
改變閱讀內容,改變話語方式,就是從根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方式、生存狀態。在不起眼的不毛之地,在土壤的深黑處,一些種子伸出了柔軟纖弱的根鬚。將來,這裡是否會長出一片森鬱的林莽呢?不知道。如果我們不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可只要我們行動起來,一切皆有可能。
四年級是兒童精神發展的特殊階段:崇拜教師開始變得有條件,理性思維能力開始萌芽,高階語言能力開始甦醒,幾乎不約而同地開始喜歡寫讀後感,熱愛討論。四年級的討論很多,可討論究竟有無意義?也許,討論更為本質的意義在於討論的本身——通過一次次的討論,讓學生知道:不要輕易拜倒在權威面前,不要輕易被權勢嚇倒,這世上沒有唯一的真理,一切都可以討論。這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民主教育,這就是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培養。
五年級了,長大了的他們,需要嘗試從非故事類文字中得到新的、高一層次的閱讀樂趣、閱讀滿足。如果我們不加以引導,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可能陷入「情感小說」、「青春讀物」之類的作品中不能自拔。
這時,必須藉助美文和班級的場力,培養浩然正氣,培植深固的善根。
親子閱讀
閱讀不僅對學校學習意義重大,對家庭也有很大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有兩個「確信」。第一,確信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個是最重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孩子適當地學會放棄、學會寬容。第二,確信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一生一世和好書相伴。因此,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也需要讀書。
我朗讀,固然是為了學生,但更是因為自己對朗讀的熱愛。優質的教育從來不是迎合兒童當下的興趣,而是從適宜的高度引導學生——帶領學生圍繞偉大的事物起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