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翠簾聽政47年,她垂簾聽政的帘子,最近被取了下來……
6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對養心殿內的一把椅子進行裝箱前除塵處理。養心殿是營建資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之一,自清雍正帝起將其作為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2015年12月18日,「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正式啟動,目前已經進入文物建築保護修復工作的研究和實施階段,同期開展可移動文物研究和修復。當日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故宮博物院開展一系列活動讓公眾分享豐富多樣的故宮文化成果。
千件養心殿文物挪窩兒修復
「垂簾聽政的帘子開始捲起來了!小心土!」6月11日臨近中午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還站在養心殿東暖閣里,指揮這座皇帝寢宮最大動靜的一次「搬家」。
3個月內,這裡常年陳設的1890件可移動文物將統統入庫。待10月10日,沿著紫禁城西牆根搭建的文保科技部用房啟用,觀眾就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些文物在文物修復師手裡重煥光彩。
到2020年,故宮的「精華」宮殿群開放面積將從原本的30%擴大到90%,觀眾不用再趴窗窺探三希堂的秘密,而是可以大搖大擺地走入正殿,感受曾經的歷史風雲。
千件文物半個世紀首次「分房」
文物大多擁有自己的「房子」,即囊匣,它起到防震、防風、防曬、防潮和防塵等功效。文物工作者會根據文物的材質、形狀、器形大小,甚至重量等因素,製作囊匣。
不過,養心殿的文物近半個世紀一直沒「分房」。單霽翔解釋:「一直是原狀陳列,從沒入過庫。」
經測算,養心殿區域有可移動文物1890件,囊括家具、書畫、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織繡、琺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個類別。「這些是研究清代文化藝術發展、理政及寢居空間的獨特材料,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等更是國寶級的。」
昨天起,這批文物開始搬家,每一件文物都將有一套定製的囊匣。
每件文物撤離前,工作人員會使用專業設備為它留張影。東暖閣角落裡有台電腦,顯示屏上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光緒坐過的寶座照片。幾位工作人員等在一旁,隨時準備將其裝箱。
「現場會進行簡單除塵。」單霽翔說,預計3個月內,全部文物將撤陳完畢。這些文物在「原籍」留下的基礎信息將被收集起來,匯總成一部VR影片。未來,觀眾能在端門等區域看到片子,身臨其境地感受養心殿,甚至上手「把玩」皇家珍藏。
故宮將根據文物狀況,對回庫文物進行更細緻的除塵保養和修復。今年,首都博物館等將舉辦養心殿大展,部分修復好的文物代表會亮相。
首個文物修復室10月開放
10月,養心殿文物的修復過程將對觀眾開放,開放區域就在故宮的文保科技部用房。這裡也將是全國首個開放的文物修復工作室。
可移動文物「遷徙」實際上是在給古建修繕騰地兒。去年12月18日,「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與以往大修有工期限制、需招投標不同,這次修繕不設時限。
「建立了工匠招募、考核與培訓機制,沒有故宮培訓合格證不許上崗。」單霽翔說,官式古建築修復材料供應基地也在尋覓,材料性能標準也將制定。而古建築「八大作」的匠師培養機制也將藉此恢復,為文物建築遺產的保護儲備新生力量。
目前,古建原狀影像採集工作已完成。「一期一共申報了36個養心殿研究課題。」單霽翔說,預計的2.2億元修復資金也已經全部獲捐,其中1億元將用於古建修繕。
養心殿九成區域將開放
養心殿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是營建資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之一,是世界記憶遺產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的實物見證。自雍正將其作為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後,清代中期以後的歷代皇帝都將其作為正寢宮殿。乾隆皇帝在三希堂賞寶、慈禧垂簾聽政等歷史事件都在此上演。
來故宮的遊客,有三成人必到養心殿一游。養心殿占地約7707平方米,最大瞬時承載觀眾量僅541人,但在參觀高峰期,殿內滯留人數經常超過800人。
2020年,這種窘況將徹底改變,包括養心殿在內的故宮「精華」宮殿群開放面積將由30%擴大到90%。觀眾可以走進養心殿內,站在東暖閣門口感受當年的垂簾聽政。「中軸建築都是原狀陳列,恢復清中晚期狀態。兩邊配殿為文物展,與養心殿相關的珍寶將一一亮相。」單霽翔說。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工作。「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作為「故宮古建築整體修繕保護」工程的重要項目已於2015年12月18日啟動,自項目啟動以來,目前已完成古建原狀影像採集工作,為故宮的古建修繕項目建立完整的視聽檔案材料;目前正在進行養心殿文物建築相關的保護修復工作的研究與實施;同期開展可移動文物的記錄、研究和修復。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工作。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工作。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工作。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工作。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慈禧垂簾聽政的帘子
垂簾聽政的帘子開始捲起來了
垂簾聽政的帘子終於被取下。
(北京日報 記者 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