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 小名留金。天津市靜海縣西雙塘村人。令人奇怪的是,孫耀庭竟然是公元1916年凈身為封建王朝太監。此時的清王朝已經覆滅,中華民國已經建立,社會竟然依然還是爭先恐後的想要進入深宮當太監,這又是為何?
圖:1917年孫耀庭
孫耀庭是晚清時期出身於天津市靜海縣一個貧困農民的家庭,家裡兄弟四人卻只有7分地,兩間上房。村裡,有個私塾教師,家有七八十畝地。迫於生計,孫家早想把這個兒子送去當太監。但不久,1911年,武昌城槍聲響起,清皇溥儀不得不在養心殿簽署「退位詔書」,標誌著清王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了。如此,孫家送子當太監的路被堵塞了。幾年後,軍閥袁世凱演出了稱帝醜劇。雖然這場鬧劇在人們的唾罵聲中倒台,但封建帝制的思想依然深深地刻在很多人的腦海里,住在養心殿的溥儀還是能夠受著皇族、奴婢的膜拜。而且,溥儀公然不顧民國的禁令,在民間征太監,招婢女。這又勾起了孫家送子當太監的企望。可笑的是,這進宮當太監奴婢的職位還真不好搶,不託人找關係哪能有頭緒。1916年,孫家輾轉託人介紹,終於把孫耀庭送進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當上了太監。其年15歲。
圖:少年溥儀皇帝
為什麼人們會爭先恐後的想要進宮當太監呢?大家大多可能會說是因為窮,吃不上飯,進宮了最起碼能夠吃飽穿暖。當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如果當上太監,只是為了有個工作,混口飯吃,未必就能蠱惑那麼多人冒著充軍、殺頭的危險,付出斷子絕孫的代價,向自己的小弟弟揮出那一刀。真正的誘惑,恐怕正是在那些皇帝身邊發號施令、翻雲覆雨的太監們起的榜樣作用。
圖:孫耀庭結束了八年的太監生涯
回想歷史,很多皇帝身邊都有一個威震全國的太監而不是丞相——比如明英宗身邊的王振,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大軍被殲滅,皇帝被俘。此人在英宗復辟後還被「平反」,紀念得極富榮耀。再比如英宗後期的太監曹吉祥,差一點就謀奪了大明的帝位。明憲宗時代的汪直、明武宗時代的劉瑾、谷大用等人,以及明神宗時期的馮保等等,個個呼風喚雨,不僅自己能瘋狂斂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能左右政局、控制大臣後宮藩王乃至皇帝。雖然人生會有些不同,結局也不一定完美,但獲取的利益和權利的誘惑是如此之大,這才是導致大家瘋狂自宮以入宮最主要的原因。
圖:晚年孫耀庭
但是,時代變了,如果說孫耀庭能夠在封建時期入宮,不說能夠左右皇權,肯定也可能當一個有權有勢的大太監,但時勢已變,那時的社會別說太監,連皇帝都無法生存了。所以,他的入宮也註定了他此生的步履維艱。
圖:孫耀庭活到94歲
光緒的皇貴太妃端康在一次看排戲的時候,聽說這人手下有孫耀庭這個機靈的人,就忽然開恩,命孫耀庭參加戲班。對於一個干粗活、無名號的低層太監來說,這真是「一步登天」。此後,他又離開了戲班,進入了司房。在司房裡乾了幾年後,便又「走了運」,被提拔到溥儀的皇后婉容手下侍候,先後一年多。
圖:孫耀庭和廣化寺住持
1924年直奉戰爭後,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但到此他的好運也用盡了,離開婉容,回鄉也是沒錢過活,最後選擇了重返北京,住進了北長街的興隆寺,和40多個同命運的太監住在一起。生活也依然是很艱辛,不得不撿點煤渣,垃圾維持生活。解放戰爭後,新中國成立,末代太監們才能夠領著政府給接濟的工資在興隆寺安穩的生活下來。作為皇帝皇妃的身邊人,宮廷政治的參與者,他見證了最後的宮廷奢華,親歷了最終的王朝崩潰,成為獨一無二的「活歷史」。直到晚年,孫耀庭才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