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愛自言自語玩遊戲,是好還是不好?

@ 2016-06-09

只有3個月大的湯姆,剛剛拿到一個玩具電話,他立即把它放進了嘴裡或是去敲打它。

當湯姆12個月大的時候,他會嘗試去按玩具電話上的按鍵,而不是吸吮或敲打它。

當湯姆2歲時,雖然他沒有用玩具電話,但卻可以用一個小紙盒假裝打電話。

而當湯姆4歲時,他不僅可以用手或其他物體假裝打電話,甚至可以編造情景,仿佛真的在與幼兒園小朋友通話一樣,有時竟然能自言自語地打上10多分鐘。

其實,當每名父母認真回憶孩子的成長過程時,都會記起類似的場景,雖然形式不同,但每名孩子都曾這樣玩過遊戲。

那麼,兒童玩這樣的遊戲有意義嗎?特別是自言自語的遊戲方式,是好,還是不好?

早期的觀點認為,兒童的遊戲是毫無意義的,是在浪費時間。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通過遊戲可以看齣兒童在活動中形成的認知圖式,並且使兒童有機會鍛鍊和增強已經具備的能力。

比如,3個月大的湯姆從只吮吸自己的手指,發展到了可以自己控制玩具電話的水平。

而12個月時,他開始逐漸理解玩具的電話的功能,而嘗試去按按鍵。

當2歲時,他可以用其他物品來替代,顯然,頭腦中已經能夠想像出電話的樣子和使用方法。

到4歲,他不僅想像出了電話,還運用以前的經歷,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編造故事。

顯然,這是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果,兒童逐漸表現出更複雜的智力技能。因此,從智力方面來看,遊戲能為兒童提供語言交流、想像、選擇策略和解決問題的背景。

試想,兒童如果這些能力發展較晚,當他長大時,就無法通過閱讀只有文字的文學作品,來學習更多的知識。因為,文字只是一種想像的符號,當你全身心投入閱讀時,只所以能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完全得益於人的想像力。

研究發現:玩過大量假裝遊戲或經過這方面訓練的學前兒童,在認知發展、語言技能和創造力測驗中的表現,好於玩得較少的兒童。

假裝遊戲能促進社會性發展---

比如,兒童在玩「過家家」或「幼兒園」遊戲中,他們會模仿成人的樣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更能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因此,社交的技能也會更好。

假裝遊戲能促進情緒健康發展---

比如,一個兒童因挑食而受到父母批評,她通過假裝喂娃娃吃飯時,就會責備娃娃,這樣,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權威和應該遵守的規則。

通常1歲半以後的孩子,他們會發展出延遲模仿能力,也就是觀察一個行為並能記住一個行為的能力,即使這個行為過去了一段時間,他們仍然可以再現。

但「嗨寶寶」提醒父母們,還應該注意一點:雖然,延遲模仿、假裝遊戲的出現,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是有益的,不過,只有在運用得當時,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比如,3歲的哥哥在罵妹妹,通常用的就是幼兒園老師責備小朋友,或者父親責備一位遲到的送貨員時所用的話。

所以,如果父母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兒童的延遲模仿、假裝遊戲就會再現這種情景;相反,如果父母有意地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好的行為,比如,過馬路走斑馬線,不隨意吐痰,待人接物有禮貌,尊老愛幼等,孩子就會模仿你的言行。因此,孩子的言行往往就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鏡子。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好的言行,不僅要自己做的好,也可以充分利用兒童的延遲模仿、假裝遊戲來引導他,比如,與他一起玩有好的行為角色扮演遊戲,會讓他在遊戲中逐漸養成好的行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