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技術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無需換車輪,不需遷就軌道差異,中俄跨境高鐵時速將超400公里!
為了「一帶一路」,中國正在研製時速400公里以上的新一代高鐵。據《中國日報》6日的英文報道,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賈利民表示,這種動車組不僅速度更快, 而且可以在中國和俄羅斯不同軌距的鐵路上通用。觀察者網查詢發現,科技部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公報證實了這一計劃,並且接受了各科研單位的項目申報。
《中國日報》:中國高鐵速度將達400公里/小時
專家:中國正研製新一代高鐵
參考消息網今天援引俄羅斯《獨立報》稱,中國宣布開始建造同時適用俄中兩國軌距的新一代高鐵列車。中國國內和莫斯科—喀山高鐵線路都能使用這種新列車。它 的速度比俄羅斯從德國西門子公司採購的「Velaro RUS」系列快速列車快一倍,俄羅斯暫時還無法複製或者掌握中國的高鐵技術。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上述消息出自《中國日報》6日的一篇英文報道。報道稱,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賈利民周日在北京的「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接受了該報採訪,表示中國正在研製下一代時速可達400公里的子彈頭列車,可以適用於跨境服務。
賈利民是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也是中國高鐵創新項目的負責人。他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說,「十三五時期將要研發的這種列車,車輪可以被調整,以適用於各國不同的鐵路軌距。而現有的列車在進入外國鐵路系統時,只能更換車輪。」
「一旦這種列車投入運營,將同時在中國的鐵路系統和俄羅斯的莫斯科-喀山鐵路上提供服務,後者是按照400公里/小時的速度設計的。」
不過報道也提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力機車之父」劉友梅認為,在當前的條件下,高鐵運營速度不應該超過400公里/小時,否則會造成過高的成本。
科技部文件明確提「一帶一路」
觀察者網發現,科技部網站今年5月13日的一份公告證實,中國正在計劃研製「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鐵。
科技部接受「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運裝備」任務申報
公告稱,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以下簡稱國發64號文件)的總體部署,結合 《科技部關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2016年度定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國科發資﹝2016﹞114號文件)關於任務公開擇優的相關要 求,現將「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運裝備關鍵技術」項目的任務申報指南予以公開發布。
任務申報指南提到,目前我國已基本掌握了高速客運裝備關鍵技術,根據國內需求研製出20餘種型號,涵蓋時速200~250公里、300~350公里的各型 動車組產品,動車組運營里程超過世界總和的60%,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本項目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和國家「十三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滿足高速列車「走出去」的戰略需求,開展時速400公里 及以上高速客運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根據這份文件的介紹,項目中包含了一項「變軌距轉向架」的技術,應該就是《中國日報》報道中提到的「可調整車輪」。而且,文件明確提到了服務「一帶一路」的目標。
文件介紹說,本項目總體目標是:系統掌握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需求特徵運營列車的系統集成、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供電、列車控制、列車運行控 制、系統運維等關鍵技術及跨國互聯互通運營的適應性技術,形成相關的設計、製造、試驗、評估、運用、檢修維護等技術標準體系;完善和健全既有相關試驗驗證 手段與平台;完成運營時速400公里跨國聯運高速列車和變軌距轉向架研製。完成運營速度400公里以上速度級的高速動車組樣車和變軌距轉向架研製,列車人 均能耗和車內外噪聲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初步建成高速列車裝備領域具備面向全球創新資源凝聚、技術輻射、產業轉移和創新過程協同功能的創新能力網絡化平 台。
根據文件的要求,科研單位應當在5月24日之前將任務申報送至中國中車重點專項管理辦公室。
「更高速度動車組」研製已久
事實上,中國早已不再滿足於350公里時速的動車組技術。早在2011年,「更高速度等級動車組轉向架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製」項目就已經啟動。研究工作由南車青島四方股份、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有關專家共同承擔。
根據科技部的介紹,這一研究是探索高速列車系統在極限速度條件下的臨界值,針對時速500公里條件下高速列車系統、結構、材料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開展前瞻性、基礎性、理論性研究,而不是為了實現商業運行。
2015年8月7日,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研製出適用於400km/h以上速度等級動車組轉向架樣機,並通過台架試驗驗證。
CIT500型高鐵速度已經達到了605公里/小時
而2014年9月,中國南車青島四方機車廠製造的CIT500型高鐵的試驗速度達到了605公里/小時,打破世界紀錄。
不過正如劉友梅院士所說,這種時速500公里以上的技術還不太可能付諸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