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教學?某國小老師(吳老師)告訴我:「也許每個教師有不同的答案,但我心中,最好的教學像是特技演員,手上同時拋接十個球,沒有一顆掉在地上。」
教學現場大考驗
一般的中小學校教師,他們工作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多數老師可能回答:學習障礙學生。
一般小學班級,有一兩個學習障礙學生是常態。在過去,這些學生會編成一個獨立班級上課,但卻會造成他們與一般學生的隔閡;所以現在的做法是,儘量融入正常班級中教學。在吳老師任教的學校,學習障礙學生在國語數學課時會去資源班,接受特教老師指導,但自然、英文、社會等其他科目,都是和一般學生一起上。
吳老師說,「我在上課的時候會玩很多小遊戲,或用電子白板和同學互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在其中,還是要隨時在各種細節上,顧到障礙生的特殊處境,刻意創造讓他能參與的機會。」
例如,進行一個教學遊戲,讓一般生能覺得有趣、有挑戰的遊戲,對學習障礙生通常太難。吳老師會請他們幫忙丟骰子,或是在遊戲接近完成的時候,請他們幫忙把最後的正確答案翻開 -- 比如要完成一個句子,學生們把句子念出來的時候,吳老師就在障礙生的旁邊陪他念。
有時,老師必須不公平
吳老師指示同學默讀某段課文的時候,她知道學習障礙生無法讀懂整段,她會走到他身旁,給他專屬的學習任務:「你找找看,這一段裡哪些字是你已經學過的,把它圈起來?」
「我要幫助他做到他所能做的,用他的速度進步,當他有在進步的時候,就要鼓勵他『很好,你記得這個字』、『很好,你說對了』;我不會說『你做不到,這對你太難』,我會說『這是你可能做到的,來試看看』。」
當吳老師正在指導幫助某一個學生,而另一個學生同時需要幫忙,吳老師會和一個學會了的同學說:「你當一下小老師好嗎?你念一句,讓他跟著你念一句,可不可以幫老師這個忙?」
「同時,我也要很小心請同學幫忙,不是命令,畢竟,人的天性是和自己相近的人交朋友,在交往中天然地需要互惠,幫助弱勢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不是天生的。」
即使老師很小心,還是會遇到學生抗議:「老師不公平!」這時候,吳老師就要停下來,用學生聽得懂的話語和他解釋:「你幼稚園就有上英文,別人沒有上,你覺得老師怎麼教算公平?像大隊接力比賽,你能跑比較快,就擔任我們班的強棒,不是很好嗎?」吳老師明白,如果錯誤地判斷和指示,讓學生間產生不愉快和不服氣,可能會在下課時、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出現不好的結果。
用不用心:一念間
吳老師說,「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去經營班級內的差異化教學,讓不同處境、秉賦的學生,都能用比較適合他們的方式學習。」同時要教一般學生、過動學生、學習障礙生;在教知識能力之外,也同時要教公平、教助人、教溝通;在跟進度的同時,要維持上課有趣,同時也要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自主、自信。
當一個好的小學老師,就是要三頭六臂,全神貫注而且一心百用,就像雜技高手,同時拋接十個球,沒一個落到地上。
吳老師說,她遇過許多老師,心態和做法截然不同。
「對待過動、躁動的學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怒罵,嚇到他不敢動。學習有障礙的學生,有些老師就漠視他們,放任他們趴著睡覺。如果有學生不適應上課的方式和進度,有些老師會威脅、嘲諷,甚至言語霸凌學生。我遇過一些真的很『廢渣』的老師,只要課堂接在他之後,上課都要花好多時間心力去平復學生的情緒和挫折感。」
撿不出來的老鼠屎
「如果老師不認真不積極,為什麼學校不做些什麼改善情況?」在吳老師看來,原因大致上是這樣的:
首先,對多數校長和經營團隊而言,最優先的考量是:在政府評鑑中表現得好、學生考試分數不錯、家長不和學校抗議告狀。「校長和行政團隊光是處理照顧這些事情,就已經用完了他們的時間與精力。就算他們心裡覺得課程經營品質重要,實際上也鞭長莫及,難以管理督促。只要老師不犯大錯(例如明確侵害學生),教學品質只能讓老師之間自己督促。」
而老師之間是否有效自行督促呢?吳老師說,理論上,學校體系有種種機制促使、幫助老師們精進和改善教學,例如:自評、互評、參加研習、互相觀課、觀課後晤談…等。原本就積極的老師當然可以透過這些機制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進步;但是對於原本不積極的老師來說,現有的評鑑、資源、輔助,都沒發生明顯的效果。
「以教師互評來說,同事每天在學校相處,誰認真誰不認真,彼此之間非常清楚。但是,也因為每天都要共事,老師都不想得罪人、當壞人,評來評去都說場面話。
就算有人想把『廢渣』的老師趕走,因為制度上對教師的『工作權』保護得太好,他如果不服,經過冗長的申訴程序,十之八九還是會留下來;上訴過程中,還坐領乾薪不必工作,教學由別的老師分擔。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想要當黑臉呢?」
可以篩選淘汰不適任老師嗎?
「有沒有可靠的方式可以篩選淘汰不適任老師呢?」吳老師思考後回答:「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機制,也許是有用的:設置一個教師間、家長對教師的匿名評量機制,而在評量中被多方認為不適任的教師,由公正第三方檢視和調查之後,可以基於『不夠適合』裁定至少先留職停薪、接受輔導,一年後返回教職,再接受評鑑檢驗;再不適任,則予以免職。」
吳老師強調,中小學的教師,其實是一個不斷付出、自我掏空的職業,若調適得不好,確實有可能麻木、倦怠,這時候讓他們休息調整,甚至進修學習,對教師、對學生都好。為教師設計淘汰機制,需要設想考慮這一層。
教師是個良心事業,是否全力投入,有賴教育熱忱與使命感,我們很難設計誘因機制讓教師變得積極。但是,有些教師,連最基本的積極度和責任感都沒有,我們是該「保障」他們的教師職位,還是推他們一把,讓他們另找一片天?也許後者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解脫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