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健行客的十大必備知識

@ 2016-06-06

不只是準備而已,要讓所做的準備更有技巧。

擁有國家地理頻道頒發『年度冒險家』美譽的登山客Jennifer Davis,

她是多項山徑健行所知最速的紀錄保持人。

她分享給所有戶外健行 登山 客自我保護且最為加分的重要知識。

1. 試用背包與鞋子,而不是啟程時才用

最有可能令你整趟登山旅程不舒服的裝備是背包與鞋子,因為它們是全天使用的裝備。

千萬不要等到正式出發時才試著用用看,

購買新鞋的時候,先問問店員退貨規則,

跟他們說你計畫要帶著裝備來場試用行程(例如當地的登山一日遊),

以確保它們對你是有益處的。

先嘗試穿著背著,確認腳丫子在鞋子裡很舒服,

背包不會刮傷你身體任何一處。試用你的裝備,才能保證裝備能適用整天行程。

還記得瑞秋薇絲朋演出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她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2. 手機是用來幫助你,不是危害你的

手機是強大的登山輔助工具,現今多數智慧型手機都囊括了手電筒、指南針、GPS…

等等功能。即便如此,手機在窮鄉僻壤、高山峰頂通常收不到訊號,

也可能突然故障,還可能電池用罄(甚至是關機狀態下)。

把手機當作有備無患,而不是主要工具會比較好。

萬一遺失了指南針或是頭燈沒電的時候,再來使用手機;其他情況下,

盡量保持手機在關機的狀態。

還有,如果你計畫不只是緊急時刻才要用手機的話,

考慮多帶顆行動電源在身上。

如果你出發前,

能下載離線地圖或是山區地圖,將會使你的安全多一分保障。

3. 永遠要比預期中多帶些食物

多帶食物絕對不會是壞主意。如果遇到好天氣,

多帶的食物自然可以延長旅程;

如果天氣惡劣,多帶的食物則使你保持溫暖與適當的氣力;

萬一不小心迷路的話,多準備的食物能減緩慌張的情緒,

避免挨餓地回到正確山徑上。甚至,就算你真的不喜歡多餘的食物,

也可以提供給其他背包客及登山客一些小確幸。

攜帶食物的原則盡量以輕盈、高熱量為主,

而不是塞滿了整個背包,卻不能為你帶來多少熱量。

4. 借他人之鏡,減少自己的錯誤

在初次拜訪山徑前,作一點小小的功課,可以增進自己之於野外的技巧與知識。

現在初學者很容易就能找到數以百計關於登山及背包旅行資源,

而且最棒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可以從一些登山健行網站作為開始,

再去圖書館或書館找尋關於登山的書籍,

或是試試聯絡當地的登山俱樂部。台灣各地都有區域性的登山健行協會,

每個健行客都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小技巧。

不要吝嗇認識新朋友,而反而要放開心胸去結識前輩。

5. 記住,山有自己的氣象個性

千萬別根據自個兒家門外的天氣條件來準備行囊,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天氣。

通常在夏季時遇到體溫降低的情況,是比冬季遇到還要嚴重的威脅,

因為登山客踏上山徑時並沒有為寒冷的天氣作準備。

所以永遠多帶幾件衣服在身上,

你永遠不知道又濕又熱的炎炎夏日何時會轉為雷雨。

隨時準備好面對天候變化過渡期的裝備,

出發前多花點時間觀測氣象局的山林天候。

並要記得隨時都要保持上山及撤退的靈活性。

在山上迷蹤最怕的不是飲食短缺,而是天候變動,

寒冷失溫永遠是登山健行客最大的恐懼。

6. 設計專屬於你自己的樂趣行程。

要加強與野外的連結,就找出與山徑無關的興趣融合進登山冒險的辦法。

例如喜歡閱讀,就帶本書上路;喜歡寫點東西的話,

就帶上記事本;如果你喜歡烹飪,

那就在出發前花點時間弄些脫水的美味食物;要是你不喜歡煮飯,

那就離開爐子,帶些冷食就好。考慮動手做些自製的登山設備;

喜歡攝影就把高級相機搬出來用吧;

畫家?帶本寫生簿;自

然學家?帶上植物鑑定書囉;

著迷鳥類?雙筒望遠鏡是好夥伴。

「登山健行」定義僅僅是在大自然中走路而已,

但其實可以代表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如果你無法找到與戶外野外的連結,

參閱常態活動如野人幫等,也可以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樂趣。

7. 出發前先健身,讓強壯降低危險因子。

踏上山徑前健身不僅可以讓此行體驗更加愉快,

還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訓練相當簡單,任何有氧運動都能幫助你進入狀況,

所以可以在家附近多走走路(如果包括一些坡路或階梯更好)。

同時,有氧運動與瑜珈都可以增強力量與平衡感。

每一個登山好手都至少嘗試過游泳、

跑步、重量訓練等健身方式。如果你對其他活動興趣缺缺,

或許可以嘗試以『重裝短程』的方式進行自我訓練。

每增加一分體能,就能少兩分受傷的可能。

包含簡單的伏地挺身與徒手深蹲,都能招喚鼓動身體的肌肉,

讓你在登山健行的過程中得心應手。

8. 不要忘記微小的事物

我總是輕裝極簡、盡可能將背包化小。但很喜歡帶些微重量在身上就可能救命的想法。

攜帶輕巧的哨子與幾根乾火柴,就能使受困情況完全不同。

火能提供溫暖、光源,

以及舒適;而吹三聲哨子則使他人知道有人需要救援。

微小的事物總是能在突發情況提供及時幫助,

不到100克重的救生毯能保暖在山間過夜的你、

只有200克重的輕薄外套能讓你行走間不失溫,

300克不到的濾水器可以讓你不因飲用水源感染疾病。

那怕是一小捆的繃帶,也能受傷急救用、緊急時搓揉權作繩索使用。

9. 留下行程表給家中的人

如果電影《127小時》教導了我們任何事情,

那就是永遠要讓某人知道你的行蹤。

就算你打算要開發叢林新路徑,也應該要讓熟悉探索區域的人知道,

還應該要隨時「打卡」,而不是只提供你預計結束的時間爾爾。

給知道你去哪的聯繫人一個窗口,讓自己在旅行過程中勘察新路線、

意外扭傷膝蓋、聖誕節還沒到就迷路的緩頰時間。

讓其他人知道你的時間跟行程,

前往健行登山的活動時間就可以彈性點,亦又不會讓你的家人朋友擔心。

10. 吸收野外課程學分

隨著山野資訊越漲,也衍伸越不同的知識與課程。

包含定向越野的方式識別、

攀岩爬繩的繩結知識,疾速健行、越野跑的技巧與路線遴選等,

還有醫療用的急救課程。野外急救課程不僅幫助你在荒郊野外管理、

照護自己的病痛,更使你有救他人之命的知識與技巧。

這些課程都很實惠且正確,而且可以在一個週末就結業。

當你身處野外時,知識永遠是最佳安全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