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蔣介石究竟有沒有使用慘絕人寰的神經性毒氣?

@ 2016-06-06

1948年12月5日,淮海前線總前委向參加總攻的部隊下達《對黃維作戰總攻擊的命令》,一時間,雙堆集地區的包圍圈越縮越小,黃維兵團12萬部隊危在旦夕。

黃維兵團堪稱蔣介石的嫡系,在國民黨數百萬大軍中也是響噹噹的王牌。如果被一鍋端,無異於剜去蔣介石的一塊心頭肉。

(1948年12月15日,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時,黃維(左)及被俘官兵。)

俗話說,兔子急了也咬人。垂死掙扎之下,蔣介石決定鋌而走險,使用毒氣!由於毒氣戰是違犯國際公法的,如被外界知道,將會受到世界輿論的譴責,所以整個放毒過程都是在絕密的情況下進行。一開始,黃維12萬部隊,除了黃維本人,只有兵團副司令官胡璉、正副參謀長和各軍軍長知道,軍以下軍官皆蒙在鼓裡。

12月10日,一架國民黨飛機飛臨黃維兵團上空,投下了300多份說明書,詳細說明了甲種彈(神經性和糜爛性毒氣彈)和乙種彈(窒息、催淚、噴嚏性毒氣彈)的性能、使用、防護和注意事項。這些說明書全部由黃維親自保管,準備投擲前臨時發放部隊(據黃維交代,這批說明書突圍時全部焚毀)。

與此同時,空軍陸續空投催淚瓦斯投擲彈和催淚迫擊炮彈,約二三十箱,每箱12顆。這些毒氣彈是催淚型和噴嚏性混合劑,其發射器類似日軍的擲彈筒,可射至300公尺的區域。這些毒氣彈被分發到第18軍楊伯濤的第118師和第11師。

(淮海戰役中,戴著防毒面具作戰的解放軍戰士。)

當日黃昏,解放軍的戰壕挖到尖谷堆制高點腳下,並一舉發動攻勢。國民黨第118師隨即猛烈發射毒瓦斯彈。瞬間,解放軍的衝鋒被瓦解,中毒者甚多,戰場陷入死一般的沉寂,整整持續一夜。

之後,國民黨軍雖多次使用毒氣,但解放軍已有準備,有些部隊甚至配備了防毒面具,故收效不大。楊伯濤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毒瓦斯彈並沒有挽救國民黨的命運,而蔣介石、包括我在內的使用毒瓦斯的人則犯下了滔天罪行。」

(第18軍軍長楊伯濤)

在整個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雖然多次進行毒氣戰,但始終沒有使用神經性和糜爛性毒氣彈,只是使用對人體傷害較小,但能顯著影響作戰的催淚和噴嚏性毒氣彈。這一點,我軍戰史均有記載。

比如,1949年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出版的《淮海戰役中雙堆集殲滅戰初步總結》中寫道:敵人曾多次使用催淚性瓦斯彈,使戰士在精神上產生了緊張狀態。張震將軍在《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行動》一文中說:9日敵連續向西突圍,並投擲催淚毒氣彈,掩護突圍。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編印的《淮海戰役中雙堆集殲滅戰初步總結》,裡面有淮海戰役毒氣戰的詳細記載。)

國民黨軍為何不用甲種彈的原因,一種說法是國軍官兵大多素質不高,對危害性巨大的甲種彈使用操作不熟練,難保不傷害到自身。此說法甚有道理,因為施放毒氣進行化學戰,實際上是一種對作戰部隊要求很高的作戰行動。它需要優秀的氣象情報、專業的化學戰投放隊伍和訓練有素、協同緊密的作戰部隊。這三點,國軍當時是做不到的。

但據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中記載,他與空軍總司令部政治作戰部主任有過一次對話,那位主任當時說:「窒息性毒氣彈太嚴重,所以不用。」看起來似乎是因為還沒泯滅的良心,才使得慘無人道的神經性毒氣沒能走上戰場。

至於蔣介石到底是不敢用,還是不忍用,就不得而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