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車友在訓練之後,喜歡躺在浴缸裡泡個熱水澡,或者用熱水泡腳,放鬆肌肉;同時在賽場上,我們也會經常看到PRO們在賽後雙腿泡進冰桶裡,但是按照坊間流傳的說法,人體在過度疲勞虛弱的情況下,極易受風寒濕熱侵擾,此時泡冰桶容易患風濕疾病。那麼問題來了,騎行之後肌肉酸痛到底是冰敷還是熱敷呢?「美騎兔醫師」告訴你冰敷、熱敷如何正確選擇。
IAM車隊的車手霍倫斯坦在賽後泡冰桶舒緩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冰敷和熱敷各自的作用原理。冰敷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過低溫促使血管收縮,抑制局部的血液循環及周圍組織的滲出和腫脹,減少減緩組織胺的釋放,從而減輕疼痛感;說通俗一點就是通過低溫達到鎮痛止血(內出血)的效果。
熱敷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泡溫泉、泡腳都屬於熱敷;熱敷的作用原理是通過加溫,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消腫、減輕疼痛、消除疲勞的作用。因此冰敷和熱敷是兩種完全相反的處理方法,如果使用不當,不僅達不到恢復效果,反而會加重損傷,所以當我們覺得肌肉不適時,需要區分到底是肌肉酸痛還是肌肉拉傷。
一般來說,肌肉酸痛是在運動結束後發生,酸痛的範圍較廣泛,沒有單一的痛點,通俗說法就是「渾身酸痛,哪都不舒服」。肌肉酸痛視疲勞程度而定,可以通過休息、牽拉、按摩等得到緩解,一般休息1-2天後酸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肌肉拉傷則不同,它在運動時就會表現出來,疼痛範圍較小,能感覺到明顯的痛點,伴隨組織出血,繼續運動時疼痛加重,休息無法緩解疼痛甚至疼痛加重。因此,輕度的肌肉酸痛和運動疲勞可以在休息後用熱敷處理,通過加速血液循環促進肌肉中酸性代謝物的排除,達到緩解酸痛的目的。而如果是高強度運動或者肌肉拉傷,立即熱敷不僅不能緩解酸痛,反而會使疼痛加劇,患處大面積出現淤血。正確是做法是剛剛受傷的時候,應該馬上冰敷,而且在創傷的急性出血期(48-72小時)內都要冰敷,等到疼痛緩解淤血和腫脹消散,我們才能開始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
如果你認為冰敷就是簡單把冰塊放在患處那就大錯特錯了,兔醫師接下來為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冰敷、熱敷各自的注意事項。
冰敷的頻率:凡事講究適度,冰敷也一樣。大家在冬季接觸冷水或者玩雪的時候應該有所體驗,剛開始的時候手指凍得發白,過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凍得通紅。原因就在於,在低溫環境中,毛細血管反應性的收縮,所以顏色變得蒼白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感知到外部溫度太低,又會反射性地擴張血管,增加局部組織的血流量,於是我們又看到手指被凍得通紅;所以如果冰敷得太久,反而可以促進循環,因此比較理想的頻率是:每次冰敷大約持續15-20分鐘,兩次冰敷中間間隔1 -2個小時。疼痛緩解後,隔2-3個小時冰敷一次就可以。如果只是輕微損傷,冰敷的時間和次數可以適當減少。不同個人,身體素質不同,冰敷頻率也有差異,原則上以低溫不會給身體組織帶來額外刺激為宜。
冰敷的溫度:另外冰敷溫度也很重要。我們經常能看到運動員泡在裝有冰水混合物的大桶裡,卻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運動員直接把冰塊貼在身體上。這就是PRO們的專業後勤人員在控製冰敷的溫度。學過物理我們都知道,冰水混合物的最低溫度是0℃,而冰塊不同,冰塊可以達到零下十幾度甚至幾十度的低溫,這樣低的溫度只要短短幾分鐘就會凍傷組織。另外固態的冰塊無法和皮膚均勻接觸,因此,科學的方法是使用專門的醫用凝膠冰袋或者冰水混合物進行冰敷。情況緊急,條件簡陋的話也可以將兩條毛巾浸濕放入冰箱急凍1-2分鐘,輪換交替使用。
冰敷材料的選擇:大多數肌肉拉傷都發生在戶外,沒有醫用冰袋的時候可以拿什麼應急呢?筆者以前試過將冰鎮飲料倒在塑料袋裡臨時做一個簡易冰袋。將雪糕裹在頭巾或者衣物裡使用效果也很好。如果不幸在荒郊野嶺遇難,可以用溪水降溫。這裡需要重點注意的是,如果肌肉拉傷伴隨有皮膚破損,一定要注意傷口的清潔,不能直接接觸溪水或者汗濕的衣物,冰敷凝結出的水汽也要及時擦乾,避免傷口感染。
聊了那麼多冰敷,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熱敷。急性損傷冰敷一到三天(至少24小時),待疼痛和腫脹緩解之後,就可以開始熱敷了。熱敷能夠促進組織的血液和淋巴的循環,帶走淤血和炎物質,讓你好得更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過熱敷的經驗。筆者就不再囉嗦了,這裡重點講一下「低溫燙傷」,有的車友會感到奇怪,只聽說過低溫凍傷,怎麼低溫還會燙傷呢?「溫水煮青蛙」就是「低溫燙傷」的例子,溫度高的東西我們一碰就會條件反射性縮手,但是四五十度的溫度人體接觸不僅不覺得燙反而還會覺得很舒服,一次性敷上幾個小時,熱量在皮膚和肌肉組織中累積,不知不覺就會產生低溫燙傷。所以,熱敷和冰敷一樣,也需要注意溫度和頻率,兔醫師建議熱敷持續30分鐘為宜,溫度控制在50℃左右,兩次熱敷中間間隔1-2小時,期間可通過輕度按摩輔助放鬆肌肉。
講了這麼多,最後兔醫師希望大家能夠理性對待自行車運動,掌握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法,遠離傷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