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的一個夏天,53名日本浪人從杭州灣登陸,掃過北新關後,向西竄入安徽省,迫近蕪湖,隨即又進入江蘇,悍然進犯留都南京。這股倭寇小分隊一路豬突猛進,在富庶的的華東大地橫行無忌,暴走數千里,攻下州縣20餘處,殺死殺傷四、五千明朝官兵,最終難逃被圍剿的命運。
這個片段很有名,稍懂歷史的人都會知曉。在正史中也多有記載,其中,《明史日本傳》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很是具體:
「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而日本的史學家好像對這件事頗為得意,稱這股小分隊的征程為「軍事奇蹟」。也難怪,誰叫人家幾十人的隊伍,殺傷你大幾千人的隊伍呢?
浙江軍務總督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稱他們:「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斗,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可見稱他們為當時的特種部隊一點都不為過。
即便他們擁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但他們如此大面積的作戰,面對的又是成千上萬的官兵,我直接來個圍剿豈不省心,還能讓你連續攻城掠地?在這股日本浪人首先攻打的幾個城市中,戰事並沒有按照這樣的邏輯發展。
比如在南陵的戰事中,這股浪人面對的是兩三百的官兵,他們很容易地就沖潰守兵。附近幾個縣的官兵都來支援,這人數相比應該接有大幾百了吧,官兵用弓箭射他們,日本浪人用手就能接住飛來的箭矢,大家都看傻眼了,紛紛內生恐懼,作鳥獸散。
在南京,守城兵力不下萬人,如果加上周邊的衛所,人數會更多。這些悍匪竟然堂而皇之、大張旗鼓的攻城。南京城牆也不是蓋的,兩天攻城未果,日本浪人卻在不斷的突襲中,竟搏殺明軍千人,自己不折一人,從容離開。
8月12日,這股浪人在大批官兵追擊下,越過武進,抵達無錫慧山寺,一晝夜狂奔一百八十餘里,後在兩個村民故意錯誤引導下,進入明軍包圍圈,並一舉被殲滅。但也有一種說法是:這53人沒被明朝當場抓住,他們在殺掉4個明朝千夫長和2個百夫長後,搶了一艘小船,揚長而去了,後來其中的23個被朝鮮軍隊抓住並移交給明朝。但後來不知為何,這些人後來全被無罪釋放。
在這場歷時八十餘日的長途奔襲中,浪人之勇自然毫無疑問,明軍為何不堪一擊似乎更值得關注。明代中後期,軍隊的戰鬥力已不能與明初同日而語,到了軍屯制後期,軍隊腐敗也是江河日下,戰鬥力更是一降再降,衛所的兵都是不能看的,守城的軍隊也好不到哪裡去。試想,當一隻內核組織已經潰爛的軍隊,面對少而精的日本浪人流動作戰時,除了恐懼,似乎很難凝聚成強有力的戰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