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寶寶發熱的處理這麼講究你做對了嗎?

@ 2016-06-04

發熱是兒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兒科門診及急診就診率最高的症狀之一。寶寶發熱,是不是都要去醫院就診,家長們也很糾結,其實,掌握兒童發熱的基本知識,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那麼,有關兒童發熱,你知道多少哪?中心醫院兒科羅志娟主任告訴你。

1. 常用體溫檢測方法及數值?

檢測發熱的方法包括腋溫、口溫、耳溫及肛溫。不同年齡段可採取不同的辦法來測量體溫。一般新生兒採用腋溫測量法;1-5歲採用腋溫或紅外線測溫法;學齡兒童採用腋溫、肛溫或者口溫測溫法。從檢測的舒適度來說,採用腋溫或者紅外線測溫法比較好,易被家長接受。特殊情況下,需要肛溫等檢測法。

2. 如何判定寶寶發熱?

正常寶寶體溫為36-37度(肛溫比口溫高約0.3度,口溫比腋溫高約0.4度)。

腋溫超過37.4度即為發熱。兒童正常體溫與年齡、晝夜、哭鬧、氣溫及衣被的薄厚有關,可以有一定的波動,所以,體溫稍有升高不一定是病理性原因引起的。

3. 急性發熱的家庭處理有哪些?

1) 物理降溫:可採用溫熱水擦身、減少衣物等方法。

2) 一般低熱時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高熱時推薦用退熱劑(口服或肛塞)聯合物理降溫。

3) 體溫超過38.5度時,採用藥物退熱,常用的藥物包括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這兩種藥物很安全。這兩種藥物可單獨使用,每天不超過4次;嚴重高熱時可採用交替使用法(每4小時交替使用)。

4) 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熱時建議用物理降溫法,不主張口服藥物治療。

5) 阿司匹林因為其嚴重不良反應如瑞氏綜合徵,故在兒科已經不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如無使用指征,不主張作為退熱藥而濫用。

4. 家長應該觀察寶寶發熱時哪些伴隨症狀?

1) 服用退熱藥後寶寶體溫下降情況,精神反應情況,進食情況,有無咳嗽、氣喘、驚厥、大小便有無異常、皮疹、關節腫痛及體表包塊等;

2) 體溫高低並不能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持續發熱也不是疾病嚴重的危險因素;

3) 所有發熱須結合以下症狀,決定是否就醫。

5. 寶寶出現哪些情況需及時就醫?

1)3個月以下的寶寶體溫超過38度,3-6個月內的寶寶體溫超過39度,提示可能存在嚴重的感染,應及時就診;

2)發熱伴有驚厥、嘔吐、精神萎靡、囟門隆起;頻繁咳嗽、氣喘、呼吸急促或困難;腹痛、腹脹、腹瀉、頻繁嘔吐;排尿時尿頻、尿急、尿痛;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體表包塊、皮疹、出血點等,應及時就診;

3)經過物理及口服藥物退熱3-5天,扔發熱,應及時就診。

4)有基礎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心臟病、慢性心腎疾病、腫瘤疾病、術後、長期口服免疫抑制劑或激素者,如果出現發熱,應及時就診。

寶寶發熱不可怕,掌握以上與發熱有關的常識,相信寶爸寶媽們在遇到寶寶發熱時處理會更加得心應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