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寶寶大便哭鬧,連續兩天沒有大便後,昨天,家住城東的孫女士帶著2個月大的兒子陽陽(化名)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肛腸科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陽陽的肛門竟已長出痔瘡。
「痔瘡不是大人才有嗎?這麼小就長?」面對醫生的診斷,孫女士有點納悶。「長痔瘡的孩子,我見過最小的還沒滿月,」衛生服務中心肛腸科主任分析說,小寶寶長痔瘡基本都是喂養不當引起,比如奶粉沖調的濃度高,又不及時補充水分。此外,有的家長過量補充鈣劑,使得大便中含有大量不能溶解的鈣皂,也會造成便秘。
王主任詢問陽陽平時是怎麼喂奶的,結果證實了這一分析。
原來,由於沒有奶水,陽陽出生後就開始吃配方奶粉了。孩子奶奶擔心小孫子吃不飽,每次和奶粉時會偷偷多加一勺,有時一勺半,又沒有給孩子多飲水,結果孩子吃了上火,便秘,沒想到還長出了痔瘡。
嬰幼兒長痔瘡的病例很少,但不是沒有。臨床上,也接診過2歲孩子補充鈣劑過量長出痔瘡的。
孩子1歲時,身高比同齡的矮了不少。為了讓孩子長個頭,家長就開始給孩子拚命補鈣。3個月後,家長發現孩子排便不暢,且肛門處有黃豆大小的肉團,便帶孩子到醫院門診檢查,發現因補鈣過量長了痔瘡。
專家解釋說,進入體內的鈣元素容易與腸道里的食物殘渣結合,形成不溶解的較硬的物質,因此寶寶過量食用鈣片易導致硬便難排出,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痔瘡。
醫生提醒,除了奶粉濃度太高又不及時補水,補鈣過量、肉類吃得過多,蔬菜和水果吃得少,都會引起大便乾燥。還有的媽媽,過早給孩子喂鮮牛奶,寶寶攝入蛋白質過量,大便乾燥。這幾類原因造成的便秘,門診經常會碰到,嚴重的就會引起痔瘡、肛裂、肛周炎,甚至脫肛。
純配方奶喂養的寶寶,要按照規定的配方和奶給孩子喝,千萬不要人為地多加奶粉,以免上火便秘。此外,有的家長以為奶是用水和好的,以為喝奶後就不需要再給孩子喝水,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喝奶後要及時給孩子喝水,尤其乾燥的秋季,更要多喝水。
醫生表示,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每次拉大便都要哭,有時候孩子看起來想要大便,又不敢用力,就要檢查一下孩子的肛門部位是否有異常。如果孩子出現便秘,也不要著急,要多給孩子吃各種蔬菜,多喝水,按摩腹部,培養孩子正常的排便習慣,必要時到醫院就診。不確定的家長也可以到醫院請醫生檢查。
更多、更全面的的育兒心經、親子知識、父母課堂等資訊!關注「愛寶寶育兒親子教育」,讓您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少走一點彎路!,公眾號搜索「aibaobao1982」(長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