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兵團知青、駐日大使、國臺辦主任到外交部長,細說王毅的銳意人生:他讓抹黑中國的西方媒體顫抖!
他曾經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了8年的知青,他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他在四年大學生活中因為各方面能力突出而嶄露頭角,他憑藉一口流利出色的日語進入外交部,在中國遭遇敏感而棘手的外交問題時,他的身影頻頻出現,而今,他成為外交部部長。 「他是一個善於思考、有獨立見解的人」
1953年,王毅出生於北京。1969年,中學畢業後他去東北建設兵團做了一名戰士。兵團所在地是緊鄰俄羅斯的黑龍江省黑河市,是一座知青印跡鮮明的城市,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國資委主任王勇以及作家梁曉聲、棋手聶衛平等人,也是在此度過了上山下鄉的青春年華。其中,王毅曾在公開場合稱呼同時期也在北大荒的葉克冬是自己的「荒友」。
2012年7月29日,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哈爾濱閉幕,時任國台辦主任的王毅在會上透露,40多年前,他從北京來到哈爾濱,再轉車一整夜到北大荒,黑龍江就是他的第二故鄉。在兵團時,王毅就喜歡書法,練得一手好毛筆字。2009年,當他再次回到黑河,參觀完知青博物館後,提筆寫下:赤子之誠。
在兵團做戰士的8年中,北京青年王毅身上有著明顯的「首都烙印」,與其他地方的年輕人相比,他對政治更敏感,也很有興趣,對國家前途命運多有憂慮,對國際大事也特別關心。即便在兵團學習氛圍不夠理想的條件下,王毅勞動之餘也閱讀了很多文史書和外語書,打下了比較紮實的文史基礎與文學素養。生活的磨礪開拓了王毅的視野,增加了他的閱歷,使得王毅的文筆在求學以及後來的工作中廣受讚揚。
「與成千上萬的同齡人相比,與我那些朝夕相處的夥伴們相比,我是幸運的,有機會站在了這條新的起跑線上,人生的軌跡也隨之變化。但我深知,這絕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改變,更是一個時代的改變,一個歷史的進步。」王毅在《二外四十年》一書中回憶道。在1978年那個生機勃發的春天,王毅走進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初次見面感覺他不是特別外向的人,但是非常有能力、盡職盡責。」談及對王毅的第一印象,當時王毅在校學習時的系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宋春林回憶說。
王毅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了8年知青,他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和上山下鄉的洗禮。在北大荒戰天鬥地的歲月里,在夜深人靜的煤油燈下,王毅和他的戰友們曾多少次嚮往能有上大學的機會,也曾多少次為此付出過努力。但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能夠有資格站在這條起跑線上,能夠實現那個瑰麗的大學夢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上大學在他們看來真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為這一代一直做著大學夢的知識青年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王毅1977年參加高考,於1978年初進入二外亞非語系日語專業學習。當時1977級日語專業一共有3個班,王毅因為在入學前有過豐富的生活工作歷練,被推選為日語專業2班的班長。「站在起跑線上,第一個深切感受是這一刻來之不易。1978年初,當我背著行囊第一次走進二外的大門,我似乎仍然不能完全相信這一事實。這一天,對於我,對於我們這一代人,都太重要了,也到來得太艱難了。」王毅在母校四十年校慶出版的《二外四十年》一書中撰文回憶說。
「大學是一個與自己打拚的場所」
由於王毅是全國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求讓這一代人進入大學後倍加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所有的學生都在匆匆地趕往教室,匆匆地趕往圖書館,排著長長的隊伍購買中外名著,跑到很遠的地方看重新放映的中外電影……就像海綿吸水似的,人們拚命地讀書,如饑似渴。「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總覺得一天24小時不夠用,每一個人都是拚命地學習。每次上課之前,他們都已經把課本上的內容基本掌握了。作為班長的王毅也常常帶著大家一起學習、討論。這讓剛留校任教的我感到壓力很大。」曾經教過王毅的二外日語學院潘壽君教授說。
善於思考、有獨立見解、理解力強,這幾乎是每一個接觸過王毅的老師、同學對他的評價。濃厚的學習氛圍浸染著每一個莘莘學子,入學已經24歲的王毅在學習上十分勤奮。他說,站在起跑線上,首先不是與同學的競爭,而是與自己的打拚。作為一個年齡相對較大的學生,如何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不要在學習上拖整個班級的後腿,是王毅要面對的首要課題。「我們班上還有幾個與我經歷類似的同學,大家都抱定一個信念,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放棄一切可以放棄的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尤其是一、二年級階段。」王毅在文章《站在起跑線上》寫道。
1981 年9 月,王毅(左一)等8 人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標兵」
二外一些老師也回憶說,那時候1977級有這麼一群學生,每天的生活軌跡極為單調,從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三點一線,循環往復,王毅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在課堂上與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隨時提問,主動請教,相互啟發,深入思考。「年齡大本來是學外語的劣勢,但當你能夠更理智、更自覺、更創造性地學習時,劣勢則變成了優勢。」王毅認為。
大學期間,王毅所在的班級組織了一個沙龍,不定期地就大家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如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什麼如此漫長?中國戊戌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敗比較等等。「我們除了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講座外,還儘可能地廣泛涉獵各種新的知識和信息。現在回想起來,大學四年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們學習和思考的時空,為我們啟開了接受知識的大門。」王毅回憶說。
在二外期間,王毅發表了兩篇日語專業論文和一篇翻譯作品,其中一篇論文發在了國內知名的日語研究刊物上。「一個本科生能在大學期間發表論文和翻譯作品,這讓王毅在學校一鳴驚人。很多同學對他的勤奮和努力表示敬佩。」宋春林說。對專業的深刻領悟和理論探索讓王毅在專業學習上走得很遠,大學畢業時他的功課幾乎門門第一,學習成績位列全年級第一。王毅的畢業論文亦得到了師長的高度評價,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
「二外1977級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入黨的學生」
對於王毅出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日本媒體對他的評價是:相貌出眾,才華過人。大學時代的王毅除了專業成績優秀,也是一個能力出眾的學生。8年知青生活的歷練讓他顯得比同時代的人成熟許多。在那8年的知青歲月中,王毅並沒有放棄學習,他撰寫的文章經常發表在黑龍江的各大報刊上。王毅對文學、歷史情有獨鍾,有才氣、不傲氣也是很多師友對他的印象。「王毅對待師長和同學都很謙和,講究禮節。即使現在聚會的時候,拍照合影時他也一定會讓老師站在中間,他站在旁邊以示尊重。」宋春林說。
王毅在母校二外學生食堂用餐
「王毅上課的時候很善於提問題,而且會把語言知識點積極運用到會話中。」 潘壽君說,「上學的時候,王毅還經常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課下討論,組成會話小組,學習語言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他那時候就顯示出很強的團隊意識和良好的溝通能力。王毅所在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這與王毅以及其他班幹部的積極組織和相互促進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的目光不能停留在校園的四年。因為,在你的人生旅途上,這只是一段短距離的競賽。四年後,你還會不止一次地站在新的起跑線上。你的一生,應該永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狀態。四年的大學生活,只是為你今天走得更穩、跑得更快打一個初步的基礎。」王毅在回憶文章中說。
1981年底,王毅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此,二外還專門召開了全校範圍的入黨積極分子會,王毅在會上發言。「他是1977級第一個入黨也是唯一一個入黨的學生。」 宋春林說。
從外交新星到新任外長
2013年3月, 得知王毅當選新任外長,宋春林第一時間給當年的學生王毅發去了祝賀簡訊。很快得到王毅的回覆:「謝謝老師。感謝你當年的培養,也請代向我認識的老師們轉致我的問候。」落款是「學生王毅」。
王毅,男,北京人,漢族,1953年10月生,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1982年加入外交部。經濟學碩士,國際關係學博士。
1982年大學畢業後,王毅進入外交部亞洲司工作。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長,從科員到副部長,他只用了19年的時間,所經歷的每個職位幾乎都創下了「外交部該職位最年輕的紀錄」。1996年到1998年期間,王毅在南開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研究中心攻讀在職碩士研究生,獲得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學位。至今,研究中心的老師對他印象頗深,「他在學習上非常刻苦認真,完成了所有課程,順利地畢業了。」之後,王毅又在外交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國際關係研究所的周啟朋教授是他的導師。周教授透露:「他當部長助理的時候在外交學院讀博,論文研究方向是當代國際關係。」
在外交部,一些老幹部對王毅的印象是: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能吸收借鑑學界的新理論、新觀點,勇於承擔責任並善於與媒體溝通。在王毅突出的個人能力中,「好文筆」是大家公認的。因此,王毅被稱作「新派外交官」。
王毅在日本擔任中國駐日大使的三年中,接觸了大量的日本人。大到重要會議,小到民間社團,可以說有求必應。「王毅特別了解日本的想法,也堅持中國的原則,他能把中國的想法,以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說出來。」日本共同社資深記者河野徹說。一次,王毅在日本防衛大學演講時,解釋中國的「武」字由「止」、「戈」兩個字組成,即「止戈為武」,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內涵。日本媒體評論說:「他講得很生動也很深刻」,「他的日語很高雅」。
2014年5月4日至5月11日,在李克強總理非洲之行的身邊,從衣索比亞到肯亞,不同的外交場合,在李克強總理的身側,頻繁出現幾張熟悉的面孔——外交部部長王毅、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其中的王毅部長、高虎城部長都畢業於同一所大學,那就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近年來,這3個部門的負責人,幾乎可以說是國務院總理出訪「隨行名單」中的「標配」。
曾幾何時,那個曾經站在起跑線上奮力奔跑的青澀少年,經過多年的打拚和奮鬥,已經馳騁在廣袤的天地。從外交新星到新任外長,王毅銳意進取,厚積薄發,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王毅的儒雅中透著威嚴,在捍衛國家利益和國際道義時,那是相當的犀利。2015年3月,在回答日本記者關於「中國是否利用歷史問題作為武器貶低日本這些年來對世界和平的貢獻」時,王毅稱說, 「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回答擲地有聲,有理有節,贏得點贊。
「我們的使命是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來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民族尊嚴,樹立國家形象,擴大國家對外影響和增強國際地位。所以哪裡有需要和任務,我們的外交就應該出現在哪裡。不論面對怎樣的艱難,我們應當為自己的行動來恪守忠誠、使命、奉獻這一外交人員核心的價值觀。」
真正的男神,除了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高顏值,還得有著讓同性跪拜在其西裝褲下的魅力、臨危不亂不怒自威的氣度,以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舉止。在第48屆東協外長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泰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塔納薩當眾向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白」,他用英文說:「如果我是個女人,我會愛上他..……」隨後,全場發出笑聲。
王毅和夫人錢韋
有記者曾透露,王毅曾和他一起釣魚。除了釣魚之外,王毅還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尤其喜歡運動。他自己曾透露個小秘密——經常打網球。而更為民眾所熟知的是王毅在卸任駐日大使回國擔任外交部黨組書記期間,和妻子錢韋一起帶領全部2000多名員工,在公開場合做健身、踢毽子、跳繩等工間操,以此表示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民健身熱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