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河(葡萄牙語:Rio Amazonas;西班牙語:Río Amazonas),位於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的、及第二長的河流。亞馬遜河流量達每秒219,000立方米,流量比其他三條大河尼羅河、長江、密西西比河的總和還要大幾倍,大約相當於7條長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流域面積達6,915,000平方公里,占南美洲面積的40%;支流數超過1萬5千條。
由於河流長度測量方法並無定論,亞馬遜河河長便有著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之一即為常見的6,400公里[4],依此則稍短於非洲的尼羅河而位居世界第二長河。2007年,一群來自巴西與秘魯的學者共同宣稱找到新的源頭[5],據此河所得的最新長度達6,992.15公里,因而超越尼羅河成為世界第一長河[6]。但所謂「新河源」及因此而推演之「新河長」之正確性仍有待全球地理學界的檢驗。
由於亞馬遜河的流量巨大,所以距河口150公里內的海水都不咸,海水含鹽量相當低,主河道有1.5到12公里寬,從河口向內河有3,700公里的航道,海船可以直接到達秘魯的伊基托斯,小一點的船可以繼續航行780公里到達阿庫阿爾角,再小的船還可以繼續上行。
亞馬遜河從北緯5度伸展到南緯20度,源頭在安第斯山高原中,離太平洋只有很短的距離,經過秘魯和巴西在赤道附近進入大西洋。
地質史
亞馬遜河在遠古時代是自東往西流向太平洋,與今天的流向相反。直到安第斯山脈在南美洲西部隆起,被迫轉向東方流出,例如在河中可以找到二十多種和太平洋上品種近似的魟魚。河流首先在亞馬遜盆地形成大湖,後來湖泊乾涸,才形成目前的雨林景象。
全球氣候變暖為本就處於乾旱季節的亞馬遜雨林帶了了災難,火災頻發致使亞馬遜河中的魚兒們遭了殃。大火過處,呈現了一幅魚屍成河的悽慘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