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越哭越厲害,您肯定聽過好意的質疑,「你確定奶量夠了嗎?」或者「或許奶不夠濃?」(順便提一下,第二個問題絕對不靠譜,不過對老一代母親來比較常見。)
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寶寶就是餓了,母乳喂養的寶寶兩個小時喂一次很正常—兩個小時是指從第一次喂奶開始,到下次喂奶開始—而不是指兩次喂奶之間的時間。最初那幾個星期,寶寶的胃也就他們的小拳頭那麼大,所以裝不下多少東西,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
寶寶會根據他們吮吸量和多久喂一次來調整奶量和構成,這隨著他們成長會變化的。(隨著他們肚子長大,飯量就增加,隨著他們更活躍,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他們自然也就需要更多奶。)所以雖然有人建議要定點喂養,這必然會引起沒必要的哭鬧。所以很有必要識別寶寶飢餓時的信號,(身子扭來扭去,哼唧哼唧,老往媽媽懷裡鑽)以避免到最後寶寶餓得哭起來(哭一般是寶寶最後的信號)。
這是她的生長高峰期嗎?
生長高峰期值得重視—一般在六周和三個月左右,但有時候隨時都可能是高峰期—寶寶在高峰期會胃口大增,如果沒吃夠當然會有些哭鬧,不管是母乳還是喂奶粉。大部分寶寶都會在5-6個月的時候增加一倍體重,一歲時會是出生時體重的3倍。如果她在生長高峰期,不停地啼哭不代表媽媽的奶不夠,而意味著她這幾天需要多吮吸一會兒以刺激乳房多產奶。如果這時您換成奶瓶,寶寶就不能完全吸空乳房,乳房也就得不到增加產量的信息了。
她是餓了還是渴了?
到底是因為餓還是渴而哭,如果您讓她自己按部就班,她會調整好什麼時候需要哪種奶。喂奶過程中奶的構成也會變化。一開始的奶是前奶,就像脫脂奶,是解渴的,這就說明為什麼天熱的時候會經常需要短短的頻繁地喂奶(如果您是按需喂奶,他不會需要用奶瓶喂水)。隨著喂奶推進,脂肪含量增加,逐漸接近全脂奶的成分組合。隨著吮吸時間加長,寶寶得到的脂肪含量高的後奶越多(就像富含奶油的甜點),寶寶就不餓了,而後奶只能通過「下奶」這種刺激流到輸乳管里。寶寶必須要喝完前奶,才能喝到後奶,但如果她只喝一邊就夠了,您就需要擠出另一邊的奶。有一個方法,您可以先喂一邊,直到她自己鬆掉奶 頭,然後拍拍嗝,玩一會兒或者換個尿布,再繼續吃,然後再放下睡覺。這樣她可以睡得時間長一些,不會馬上又哭著要喝奶。
看寶寶不要看錶
如果刻意的遵守嚴格喂奶時間表,而不看寶寶餓了的各種表象,不僅僅會引起她不停的苦惱,更有可能對健康有害。如果您把寶寶的需求跟大人的相比(那些不可以增肥的人,或者至少不增加一倍或者兩倍體重的),就不難理解期望寶寶可以按時定點定量喝奶是不現實也不合理的,而且還有可能會造成發育不良。您想想,一般情況下您多長時間吃東西喝東西,隨便吃點零食喝點飲料?您知道您是定好下午四點還是那個時候剛好想喝一杯?您有沒有告訴過您的同事們您沒法中午跟他們吃飯因為您定好了1點才吃飯?您什麼時候覺得餓覺得渴不也是按照天氣和您的活動水平而變化的嗎?
作為大人,我們的吃喝是按我們身體的需求定的,而不是按提前定好的時間表—寶寶亦如此。事實上,寶寶整天的需求是一天喂奶8-10次,在生長高峰期回答道12-14次。如果您跟隨寶寶的需求,奶量肯定會隨寶寶需求量增加的,不管是因為生長高峰還是其他原因,比如馬上要生病。她只要得到滿足,就立刻停住哭鬧,而且逐步會建立可以預計的喂奶節奏。您暫且放鬆幾天,可以那本書和寶寶一起上床睡,切記,寶寶吸得越多,奶量就越多。
她吃得夠多嗎?
如果您的寶寶只胸喂(也不加其他食物或液體),如果她體重身高和頭圍也增長,而且每天有六到八塊淺色尿布或者至少5塊完全浸濕的紙尿片(深色的尿液是脫水的預示),您就完全可以相信她吃的奶夠多,如果尿量不夠多,就說明寶寶需要更多母乳。如果寶寶體重增加的慢,您有沒有跟非母乳喂養的寶寶比較?澳大利亞母乳喂養學會的雜誌《精髓》(第42期第六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解釋:母乳喂養的寶寶有不同的新陳代謝速度和睡眠規律。人工喂養寶寶通常會攝入更高熱量所以也就沉一些。
德威1998年的一項研究也解釋了母乳喂養和人工喂養孩子之間的不同。母乳喂養寶寶體重較輕,而且添加輔食以後也會這樣。有些研究表明身高也會增長的慢一些。而頭圍無明顯差異。母乳喂養的寶寶一般12個月就很機敏了。各種跡象表明母乳喂養寶寶體重增加慢沒有任何壞處,但是在靈活性上沒差別,而且他們少得病,智力發育更快。
如果您還擔心母乳喂養寶寶的身高體重,最好要查一下世界衛生組織基於母乳喂養寶寶定出的標準。而且,不管您的寶寶長得大還是小,您都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有遺傳基因的因素—您可以問問母親或者婆婆,看看您和您伴侶小時候的像冊,是不是您的寶寶是不是只是遵循了家族的優秀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