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說到就到,轉眼又近在咫尺了。或許端午節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都不大一樣。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對於成年人來說,每到端午節,思念故鄉懷念童年,總是大家免不了的一種情緒。
其實,小時候過端午節,大多還沒有把端午節和大詩人屈原聯繫在一起。每到端午思屈原,都是成人以後的事情。小時候過端午節,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早上必須要早起,在老家,大人小孩都不例外。
必須在端午節當天,太陽還沒有升起以前,早早地起來,拿了毛巾和臉盆到河裡去沐浴,至少要用河水洗洗臉。當然井水也可以。只是那時老家門前的小河,一年四季都流水不斷,因為都是從平頂山山腳下的泉水冒出來的,喝起來也甘甜淋漓。所以很少有人再用井水去沐浴。
至於為何要在端午節那天太陽升起以前沐浴,聽母親說,是端午節前夜,天上的仙子已經在露天的水中灑下了一種神藥,人洗了以後,可以祛百病保健康。
另外,除了端午節去河裡沐浴以外,之後還要到山上或者野外去拔些艾草,回到家裡放起來,日後做為一種神賜藥材,可以辟邪祛災。當日把新鮮的艾草插於宅子裡每個門的門楣左右兩側,也是必須的工作。做這些的時候,我記得不管大人小孩都是極認真的,只是很少有人把這些事和屈原聯繫在一起。
沐浴和拔艾草自然是端午節的早上必須要乾的兩件大事。但還有其它的許多講究,雖然不是人人都必須去做的,但想來仍是蠻有意思的。譬如,端午節的早上,還有很多人去井台上或者河邊一些陰濕的地方,采些類似蒲公英的植物,但要比蒲公英翠綠。一樣說是可以辟邪治病的,也必須要在太陽沒有升起以前採摘完畢。還有一些類似麥穗的植物,采來可以泡茶。自然我也用它泡過茶喝。可惜,日子久了,我都記不得它們的名字了。不過,哪天我們碰了面,恐我還是認得的。
說到麥穗,就記起以前每逢端午節,必是麥子成熟的時候,大家都忙著在地里收麥。那天,母親是不用下地的。我們兄弟姐妹幾個,一般天不亮的時候,都去河裡洗完了臉,然後就去地里割麥了。等太陽升的老高了,我們回到家裡,就會看見一大盆的煮雞蛋和煮蒜頭,這時肚子已經咕咕開叫了,於是就會美美地吃上一頓。至今,那些煮雞蛋的芳香還記憶猶新。只是記憶里很少有粽子,有時也會有。但粽子似乎不是必須的,而煮雞蛋和蒜倒是年年都有的。
其實,端午節對於我來說,其意義還遠不止記憶里的這些事情。更讓我銘刻於心的是,在我成年後的一個端午節,我記得那天下起了雨。那是端午節的黃昏,我正好在一座山上,為了避雨,我把一白色的塑料袋套在頭上,不多時,我便在雨霧中看到前方一穿白色裙衣的女子飄過。那個端午節,我沒有在早上去河裡沐浴。我記得河裡的水已經乾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