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心經》一,悟人生大智慧,度一切苦厄
《心經》,具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唐玄奘大師所譯的這個《心經》譯本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個字,和《金剛經》的五千多字比較起來,字數是相當少的,一部文字短小的《心經》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為簡練,是《大般若經》最為精要的部分,而內容極為豐富的一部典籍。它和《金剛經》一樣,千百年在社會廣泛流傳,影響歷久不衰。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經文大意是: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深觀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皆空無自性,因而度脫一切痛苦與災難。
印順法師的《般若經講記》中稱曰標宗,即標明一經的宗旨。可見,理解這段經文是學習本經的關鍵所在。
佛陀出現於世的根本目的,正式幫助眾人解脫痛苦,超越生死。如何要解脫人生的痛苦呢?
佛法以為首先要對苦有深刻的認識,唯有解苦,方能對症下藥。
說到苦,有身苦與心苦兩種:所謂身苦,即色身之苦,
身苦的感覺人們大致相同,比如嚴冬酷暑中,被寒冷和炎熱折磨,病痛的疼痛等。
心苦是心靈煩惱引起的痛苦,其表現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例如同看一輪明月,有人歡喜讚嘆,有人落淚傷心;同游一處風景,有人心曠神怡,喜氣洋洋,有人滿目蕭然,感極悲泣。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切實感受的痛苦,如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病痛之苦、死亡之苦。還有外因和外境共同造成的痛苦。如親人天各一方,為愛別離;所求不能如願,為求不得苦;身心不得平衡,為五蘊熾盛苦。
壞苦,則與苦苦相反,是我們以為的快樂感受。或許有人不解,既然快樂又何謂苦呢?從佛法智慧來看,世間所有快樂,同樣是以痛苦為本質。例如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慾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慾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恆:希望身體永恆、家庭永恆、婚姻永恆、事業永恆、人際關係永恆、愛情永恆,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恆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於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佛法以為解脫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有情痛苦現狀之後,去尋求痛苦的根源。從般若思想去看,人類的痛苦是對「有」(存在)的迷惑和執著造成的,解脫人生的痛苦,自然是對存在要有正確的認識。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慧去觀照五蘊。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集聚義。
如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曰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在這裡相當物質,因為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形色)和顏色(顯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稱物質曰色。
受:是領納義,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時,所產生心靈上的情緒,這有苦樂憂喜舍的不同。想:是取象義,在我們接觸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象,然後給它安立名稱。
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
識:是了別義,是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現象。
五蘊中,色蘊屬於物質現象,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蘊則屬於事物的影像。
五蘊,是佛家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單歸納和說明。它代表著「有」的一切,世間對「有」的一切,不能正確認識,比如在有情生命體上執有實在的我相,在六塵境界中執有實在的法相,又對我法生起種種顛倒分別及執著,於是造成了人類的煩惱及痛苦。
《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正是為了扭轉世人對「有」的錯誤認識。我們執「有」為實在,這「有」就成了實在有,然而,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其本質是空無自性的。這裡所說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告訴我們五蘊的「有」,並非有如我們所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而與之相對的「空」則是對「有」的透視;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蘊皆空,那麼,由此而生的煩惱也就不存在了,從而度一切苦厄。
讀《心經》就是讀一部易懂的哲學著作,裡面許多道理正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讀《心經》,用心去感悟,淡看人生浮雲!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