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鐘捏嬰 無病痛快樂長大
164點看 2016年03月29日
廖艾琦中醫師大力推薦小兒保健「捏脊法」,父母每天抽空替寶寶捏一捏,不僅可以促進寶寶生長發育,還可以強身健體,防治多種疾病。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擾?寶寶不時有夜晚哭鬧不停、反覆感冒咳嗽、厭食偏食、腹瀉嘔吐等問題?
寶寶素體嬌嫩柔弱,這些小疾病看似普遍,卻是一直以來令不少家長頭痛的事,若無適當照料,小疾病隨時還可能變成大煩惱。
最近坊間流行一套連中醫師也大力推薦的小兒保健手法「捏脊法」,手法簡易,操作方便,不僅可以促進寶寶生長發育,還可以強身健體,防治多種疾病。
據聞,已有不少家長把捏脊當成強壯孩子身體的靈丹妙藥,只要孩子生病或是身體虛弱,就給孩子捏脊。
記者特別專訪中醫師廖艾琦,為廣大父母推介這套無需打針吃藥,就能達到治療小兒疾病,保健強身的神奇保健法!
何謂捏脊?其實捏脊不是真的在捏脊椎,而是推捏脊椎兩側的皮膚跟穴道而已。
「捏脊法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症,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疏通經絡 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廖醫師指出,捏脊法在古代中醫文獻早有記載,自明代後期起廣泛流傳於民間,由於療效突出,堪稱中醫兒科一絕。
她表示,人體的背部有主全身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捏脊就是通過刺激和疏通這兩條經絡,讓氣血通暢,從而達到祛除疾病,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
捏脊的手法很簡單,首先讓寶寶保持平趴的姿勢,從尾椎骨開始,沿著脊椎屁股兩旁的地方開始按捏,進行時兩手半握拳,以兩手拇指和食指前方,用溫和的力道夾住肌肉皮膚提起,做翻捲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慢慢由下往上進行,自屁股慢慢捏,一直到頸部(兩肩正中間)。如此反覆,每捏3次,將皮膚提起1次,可重複3~5次。
重複數遍之後,寶寶原本細緻的肌膚開始微微泛紅,卻沒有出現因不舒服而大聲啼哭,反而被按得笑呵呵。
她透露,捏脊的訣竅在於手法宜輕巧,再者就是要捻捏,不可擰轉,並且在捻動推進時,要沿著脊椎直線向前。
「每天為寶寶進行捏脊1~2次,連續一星期後就稍微休息幾天,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她提醒,剛開始給寶寶捏的時候每次不要超過5遍,手法要輕;等孩子慢慢適應了,再逐漸在手上加點力,增加次數。
「小孩有時會出現積滯、厭食、消化不良,夜啼、睡眠不安,這些病症其實不用吃藥用捏脊的方法也可以治癒。」
空腹進行 保健慢性病最適用
除了對於腸胃疾病、肺系疾病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捏脊法還能讓寶寶降溫退燒,以按摩手法激發起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調整溫度。
捏脊療法適用於6個月大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最好是嬰兒必須在會翻身自行俯臥時才可以給予捏脊療法。
「若寶寶太小就強行讓他俯臥,可能造成嬰兒不必要的扭傷,甚至在捏脊過程中出現窒息。再者,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若是寶寶皮膚有外傷口或感染的地方則不適合捏脊。」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捏脊時需要將寶寶脫光,廖醫師提醒父母們,每次捏脊的時間不宜太長,一般3~5分鐘為宜,而且室內溫度要適中,避免寶寶著涼感冒。
「還有一點很重要,家長千萬不能用自己冰涼的手去給孩子做按摩,那樣的話,孩子不但不舒服,還會很難受,大大消減了按摩的效果,所以家長在給孩子按摩前,最好先將自己的手搓熱或在溫水中泡熱。」
另外,捏脊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兩個小時後再進行。最好在寶寶早上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
雖然捏脊好處多,但廖醫師仍一再強調,捏脊法一般是用在孩子的保健與慢性病的調理上,如遇到急症,家長還是應該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診治,等病情穩定了,再用捏脊法幫孩子進行調理、治療。
下回媽咪們幫寶寶洗個舒服的澡,包好尿布,還未喂奶之前,不妨也來嘗試專屬小寶貝的保健捏脊法,捏出不生病、不過敏的健康寶寶!
捏出健康寶寶
歩驟1:首先讓寶寶保持平趴的姿勢,從尾椎骨開始,沿著脊椎屁股兩旁的地方按捏。
歩驟2:用溫和的力道夾住肌肉皮膚提起,做翻捲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沿著脊椎直線向前捻捏。
歩驟3:捏脊的訣竅在於手法宜輕巧,切記不可擰轉,一直捻捏到頸部。
FacebookTwitterGoogle+WhatsAppSina Weibo
上則新聞長期酗酒傷肝 草藥打汁燉煮解毒下則新聞 仙人掌能止痛消腫?